新闻是有分量的

资本寒冬中的“零失业模式”(2)

2019-03-25 17:54栏目:财经

  张建国面貌朴实,说话也简单平易,甚是谦和。然而,这个谦和的人,却是中国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从业者中经验最丰富,也最具有研究精神的人之一。推敲其经历,可称为“三分职人,三分商人,四分学人”。

  张建国曾经是通讯专业的研究生,在当了三年大学老师之后,南下深圳去寻找自己的梦想。或许是机缘巧合,他在1990年进入的第一家企业居然是华为。进入华为的时候,他是前25号员工,十年后离开华为时,他是华为首任HRVP,当时华为已经有2万多人。可以说,华为从20人到2万人的发展过程中,在人力资源架构的设计和实践上的核心人物,就是张建国。

  随着华为的高速发展,如何建立一套公平的考评机制成为突出的问题,张建国被任正非委任为考评工作室的主任。

  众所知周,华为是一个有着很强学习精神的企业,在企业管理和发展的若干个节点上,华为都是和世界一流企业合作来引进管理方法理论和体系的。因此,当接手这个工作的时候,张建国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和人力资源方面一流的研究者合作,而国内当时在这方面最有声誉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彭剑锋教授。

  于是,张建国就主动邀请对方做了华为的管理咨询顾问,设计人力资源方面的架构。应该说,这个合作持续了很长时间,其标志性事件是1997年前后《华为基本法》的出台。这个目前还在指引华为20多万员工前进的方略,基本上是以彭剑锋教授为主的外部顾问和以张建国为组长的内部团队合作,然后双方又和任正非本人高频度交换意见,取得共识而定稿的结果。

  张建国很朴实地说:“如果说我有一点成就感的就是,在这个(华为基本法制定的)过程中,我和彭教授内外合作,通过与各类学者的深度交流把任老板很多的认知上的思想盲点打通了。”

  如果留在华为,很早就是副总裁的张建国大概已经是最核心决策层的人物。不过,他在2000年的时候做了一个很意外的决定——赴美留学,去麻省大学做访问学者研究人力资源理论,一年多以后回国,和彭剑锋教授等成立了一个人力资源咨询机构。

  对此,张建国说:“2000年的时候我物质上已经比较宽松了,当然还不是富人。我就琢磨后面的人生,我想要一片更大的天空,看更远的世界,做更自由的自己。”

  这也就是笔者感受张建国时,除了“三分职人,三分商人”外,还有“四分学人”的色彩。对于张建国来说,无论是财富的累积,还是在当时和今天看来都堪为世界级企业的华为里成为创始骨干加高管,都没有比去研究一门学问,再把这门学问投入急需相关方面理论和实践武器的中国企业界,从而能够来帮助更多企业来得重要和有满足感,这是一种典型的“知识济世”式的士人思维,或称为家国情怀也不为过。

  此后,张建国又应今日资本徐新的邀请,给中华英才网做人力资源方面的咨询,没想到这次合作激发了张建国对于互联网+人力资源的兴趣,他索性全职投入,成为了中华英才网的CEO。

  某种意义上说,中华英才网的经历是张建国第三次创业前的最后一次管理经验储备和人际资源储备,他不仅在这里接触到了互联网公司的管理,也由此更深入地洞察了科技企业特别是创业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在2010年前后的转变,更收获了一批此后一直追随他的联合创业者和骨干创始团队。

  对此,张建国也说过:“创办人瑞的时候,张峰和张健梅都是中华英才网的同事,也都是管理层。当时我之所以选择他们两个一起干,是因为我觉得他们两个人,一方面是事业心很强的,另外就是从管理上面、工作能力上面做事情很扎实。

  当时我就想,去做一个创业型的公司,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选择合作伙伴的关键问题,是在于他们能不能坚持下来,以及能不能扎根下去做一些艰难甚至琐碎的事情,事实证明,他们都做到了。”

  事实上,随着当年中华英才网被全球人力资源巨头Monster收购,一批优秀的骨干都随着张建国走入人瑞的创业历程,这帮助人瑞有了一支有丰富人力资源从业经验的团队,也为人瑞建立有效的管理竞争力打好了基础。

  人瑞集团首席运营官张峰认为,人瑞的一个核心竞争力是管理团队的凝聚力和目标感,而这一切和张建国丰富的经历和人格魅力很有关联。他说:“张建国先生有很强的老华为人这种工作作风,他当时找到我一起创业的时候,有一句话是很打动我的——他说他想做一家公司,能成就更多的人,而且作为下半生唯一的事业。”

资本寒冬中的“零失业模式”

  人瑞集团联合创始人、COO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