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资本寒冬中的“零失业模式”

2019-03-25 17:54栏目:财经

  一面是资本寒冬下,行业洗牌迅速,各种各样版本的《创业公司死亡名单》和《独角兽企业裁员全纪录》在网上流传;另一面是,2010年后,随着中国人口红利逐渐稀薄,用工难、用工贵成为各行业的普遍困扰,甚至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性问题。

  人瑞集团的实践证明,在整体人口红利下降的基调下,通过灵活用工模式,和围绕这一模式进行的系统化、科技化手段的运用,可以大幅度提升人才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匹配效率,最终实现企业、服务者和劳动者之间的三赢。

  01 从一张照片说开去

  在百度上搜索“东兴饭局”,可以看到在当时用餐的昭明书舍里,群贤毕至,名企云集,几乎网罗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主要力量。

资本寒冬中的“零失业模式”

  虽然大家都是把酒言欢,但这些企业彼此间的竞争格局却是犬牙差互。

  据说,有人据此绘出了中国互联网行业错综复杂的势力分布图。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有一位没有到场的创业者,他和在场的除几位投资人之外的每个企业家都有一种深切的联系——这些高光下的创业者,如腾讯、美团、滴滴、头条等,都是一家企业的客户。

  这家企业叫人瑞集团,他的创始人叫张建国。

资本寒冬中的“零失业模式”

  人瑞集团创始人、CEO张建国

  2010年,张建国创建人瑞集团,目前这是一个以人才外包为主,业务涉及员工招聘(香聘)、业务外包、企业内训、管理咨询与高端人才经营等的综合性人力服务集团。

  张建国对这个市场的环境变化格外敏感。创业之时,他敏锐的捕捉到了当时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年轻的劳动力结构不再,人才将从原来的“供大于求”转变为“求大于供”。

  而从另一个方面,在求大于供的基本面下,却包含着局部的人才需求的急速膨胀与需求的快速消解等不均衡现象,用最直观的角度来看,就是创业型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极度不确定性。

  在我们能够看到的绝大多数财经报道里,一个创业企业开始走红,往往体现在招聘人数的急速扩张上;而一个创业企业开始出现困难,媒体最先察觉的蛛丝马迹也往往是从其开始减薪、裁员等外部迹象之中发现的。

  而这些创业者在检讨创业得失的心得中,往往也一定少不了一条:“企业在招聘上没有控制好节奏,导致创业成本极速增加,而在企业出现困难时,裁员信号又动摇了企业信心,继而也导致了创业资源的继续损失。”

  著名的知识工作者罗振宇提出过“U盘式生存”。那么,在今天是否也存在一种“U盘式用工”,即企业可以不具体负责人才的招聘、培训,也不直接支付人员的薪金福利(但要支付服务费),一旦企业的人才需求极速增长或者下降,亦可以“热插拔”的形式接入更多的人力资源或立刻减少相应的职位,同时毫不忧心围绕解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补偿、纾解员工情绪、降低外界关注?

  这种类似梦呓的完美解决方案真的存在么?答案是可以有,这种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灵活用工模式,也就是人瑞集团的主要商业模式。

  灵活用工和此前的一个概念“劳动派遣”经常容易被混淆。其实,劳动派遣只是帮助企业分担一些中低端职位在劳动人事关系和相关手续上的事务性处理,它的本质是“手续办理者”而不是“人力资源解决方案输出者”,它只能分劳于一时,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用人的弹性化和人才就业的灵活化之间的匹配问题。

  以我们熟悉的某个出行领域的巨头为例,其曾在一年之内将业务扩展到150多个城市,但是其人力资源部门,尚未成熟到(也很少有企业能成熟到)迅速且有效地管理160多个城市运营的招人、补人。

  在巨大的人力资源困难中,它们选择了人瑞集团,而人瑞集团在一年内为其补充了上万个劳动密集型的运营型岗位……而当这个企业又开始周期性的人力资源收缩时,这些人员又一一由人瑞集团调回,并安排在其它客户的相应岗位上。

  事后,这家企业成为2017-2018年度中为数不多的经历过业务急剧膨胀和收缩但没有引发人资困局的企业,这就是灵活用工模式的价值。

  02狼性的华为到人性的人瑞

  和美国、日本等灵活用工模式渗透率较高的国家相比,中国的灵活用工企业的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这与人瑞集团的行业示范作用,及其创始人张建国在人力资源领域深厚的背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