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黄桷树财经沙龙的关键词:重庆向西,成渝关系,融入世界(2)

2019-09-03 15:21栏目:财经

  重庆、成都两地要协调发展,一定要有像京津冀那样列入国家高层关注的协调机制,可以由中央领导当组长,重庆和四川的官员当副组长。

  另外,重庆要有姿态,有一些方面确实要向成都学习,成都在文化底蕴方面做得很好。你去成都吃饭,不会马上给你筷子,先给你介绍10到15分钟的菜品,把你饿得不行,吃起来自然好吃,而重庆这边是赶快拿起筷子就开始吃。

  王世渝:成渝两地应该错位竞争,同质化竞争就会两败俱伤。简单模仿成都的东西或者是简单模仿重庆的东西,都会造成资源浪费。

  做服务业,重庆人暂时还赢不了成都。因为重庆的自我意识很强势,比较自我。我凭啥为你服务。这种骨子里带着霸气的性格,而成都就比较柔软。但在高端装备上,重庆有深厚的制造业基础,是有优势的。

  我觉得重庆应该向成都学习人文方面,人家把宽窄巷子做的那么好,我们到磁器口去,同类产品一比较,我们就觉得没有宽窄巷子做得那么好。我们讲资源,重庆有400多处抗战遗址,大家有没有挖掘过、有没有研究过、政府有没有思考过,这400多处抗战遗址,能不能用很好的创意、人文做起来,如果这400多处抗战遗址在成都,估计它们就会做得很好。

黄桷树财经沙龙的关键词:重庆向西,成渝关系,融入世界

  (三)

  姚伟:中央对重庆的定位是内陆开放高地,重庆每年利用外资100亿美金,重庆的常驻外国人超过1万人。而且重庆有非常好的地理位置,西北方向有经新疆到欧洲的渝新欧,东边方向有长江,南边方向有经贵州、广西到新加坡的陆海大通道。请教三位嘉宾,对于重庆向外资开放,融入整个世界经济,有什么好的建议?

  易小光:以开放促改革、促进发展,这是四十年来,无论是中国还是重庆的成功经验。按理说,重庆的外贸进出口额只有650多亿美元,外商投资只有100多亿美元,比起GDP的占比都非常低,但为什么要调强开放这一点?因为开放有三点效果:第一,具有标杆作用。它可以帮助重庆对标,帮助我们认识和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差距;第二,具有杠杆作用。无论是利用自贸区,还是利用中新合作项目,它推动重庆原有的经济体系向开放的经济体系转换;第三,具有催化作用。在开放这面大旗下,重庆能引进国内外、市内外很多先进理念、先进模式,无论是重庆还是四川,有一句话很能表明川渝两地人民对于开放和“走出去”的渴望,那就是“走出夔门变成龙”。

  王秀模:重庆开放在西部地区最早,1890年重庆开埠,但重庆真正全面开放是直辖之后的10年左右,2005年以前,重庆是内陆经济。当时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根本影响不到重庆。2005年前后才开始转变,从内陆经济转向内陆开放高地。

  在开放方面,重庆是有基因的,我们的码头文化,绝对不是长江码头,而是向着海洋的码头。但重庆需要在开放中找准着力点,比如说重庆第一代贸易出口产品是摩托车,第二代是笔记本电脑,第三代应该出口哪些产品,感觉重庆还没有考虑好。

  王世渝:中国经济从高速度到高质量,改革开放也要从高速度到高质量。过去我们说开放,更多是想“引进来”,引进技术、引进管理、引进资金,那是一种被动的开放投资。高质量的开放,不仅是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如果重庆企业在各个方面都跟全球经济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开放水平自然会高。

  重庆确实是内陆。但是大家想想,瑞士不是内陆吗?瑞士这样一个山地国家,不靠海,只有800万人口,但瑞士有全世界最好的私人银行,有全世界最好的高端装备制造,有全世界最好的手表和仪器仪表,有全世界最好的制药企业,有全球最大的咖啡企业雀巢。这个没有什么资源的国家,为什么国际化、全球化程度那么高呢?答案是瑞士的企业90%以上是全球化、国际化企业,它导致瑞士这个国家的生活品质、人均GDP、法治、安全都是世界数一数二的。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重庆成千上万的企业里有多少是国际化、全球化的?我们到底开放谁进来,进来干什么,我们走出去,走到哪里,去干什么,走出去之后还能带回来什么,只有思考清楚了这些问题,才有可能实现高质量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