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联想国际化之路(一):IBM PC部门不好吃

2019-03-07 22:51栏目:美食

钛媒体注:2003年联想改名Lenovo为国际化做准备,2004年收购IBM PC部门,以“蛇吞象”的气势迈出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大步。10年后,联想终于登上PC销量第一的宝座。回顾联想走过的国际化之路,对正面临产业升级考题的中国企业也有参考意义。钛媒体对联想这些年的国际化进行了一些梳理,本系列文章一共三篇,此为第一篇。

联想国际化之路(一):IBM PC部门不好吃

2013年7月11日,权威市场调研机构IDC、Gartner分别发布了全球PC行业第二季度统计报告,两家的报告均显示,联想第二季度的全球市场份额达到16.7%,超越惠普成为全球第一大PC厂商。

这个第一来的有点晚,2012年底,由于IDC和Gartner的数据不一样,联想勉强算是拿下PC出货量第一的宝座。而到此时,联想已经毋庸置疑的成为PC行业的王者。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PC行业并不是一个朝阳产业,甚至是一个日薄西山的黄昏产业,但这个第一对联想来说还是意义非凡。

在2012年10月Gartner数据出来,显示联想成为PC销量第一的企业时杨元庆说:

“它(成为第一)毫无疑问会带动我们品牌的建设,不仅仅对于企业的品牌建设,甚至会带动整个国家的品牌建设。”

他不无感慨的表示:“为什么我们的消费业务在发达国家处于亏损?因为品牌的知名度不高,我们在进入零售店面的时候要比其它品牌有一个折扣。其他高的品牌可以卖1000块钱,我们就必须卖950块钱。随着品牌知名度的提升,我相信联想不再会有这个折让,甚至可能还会有溢价。”

杨元庆一席话,道出了了联想这些年的苦水。原本希望并购IBM PC部门为自己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联想,发现品牌并不是一朝一夕打造而成的。拥有全球声誉的IBM在消费领域并没有太大的建树,而其大客户资源也被IBM IGS(IBM全球服务部)控制,联想收购的IBM PCD空余制造部门和没有渠道的销售人员。

在经历三任CEO轮换,06年被恒生指数剔出,08年巨额亏损等风波后。面对国际化失力,整合失败等等的怀疑,登顶PC销量之王,是联想对这些指摘的最好反击,是对自己的最直接证明。

今年2月,联想重回恒生指数成分股,盈利水平进一步提升,让联想有了更大的底气迎接新的挑战。在“保卫”住自己的传统优势战场PC市场以外,杨元庆要更激进的“进攻”,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超越三星的目标。

科技行业是个瞬息万变的行业,一波浪潮接着一波浪潮,错过一波新浪潮,就可能从山顶跌倒谷底,未来之路难料。

而回顾和思考联想这些年走过的国际化之路和其经历的困难,也许对正在急着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有更多的现实意义。

IBM PCD并购之路并不好走

谈到联想的国际化,并购IBM PC部门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这场以蛇吞象,规模浩大的并购案拉开了联想真正的国际化之路。并购后把全球总部移师纽约,启用IBM前高管史蒂芬-沃德为CEO是其国际化标志性的举动。

然而,国际化并不仅仅是变更总部地址和启用外籍高管那么简单的事情。在这桩并购之后,IBM并没有为联想带来想象中的全球品牌和全球销售网络,而整合两个如此庞大且文化迥异的公司却拖住了联想的脚步。

2008年联想欧洲大区沟通部总监凯瑟琳·拉杜(Catherine Ladousse)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的表述可能是当时状况的一种描述:

“当时我也是从IBM进入联想的,开会的时候,美国同事总是不停地说、说、说,而中国同事都是沉默的,到后来,连美国人都不吱声了,会场气氛有时很尴尬。当时不仅仅是没有好产品,而且没有销售团队,没有品牌知名度,没有供应链体系支撑,甚至没有清晰的公司战略。”

虽然只是一人之语,但也可以看出当初联想面临的危机。由于语言、公司文化、治理结构、薪资结构等的差异,整合让联想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为了整合IBM PCD的业务和适应新的发展趋势,联想在并购后进行了多次人事和架构变动。

联想组织架构及重大人事变动

联想组织架构及重大人事变动

联想在整合中,大批原来的中高层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离开。2009年2月联想宣布阿梅里奥将卸任CEO时,曾经采访过联想高管的一位记者发现,两年前采访的6位联想高层中,只剩下一人还在联想集团任职。人才流失也使得联想多年的积累被削弱。

收购IBM PC部门四年后,到2008年两套供应链系统才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