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规划的实践思考:问题与(3)

2019-10-22 20:13栏目:旅游

全国尺度关注重点是格局,宜从城市布局、旅游格局、旅游线路三个层面进行思考。从城市布局来看,目前我国有4个直辖市,293个地级市,366个县级市,已形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等23个相对成熟的城市群,占国土面积的21%,占人口的49%,是中国未来经济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区域。从旅游格局来看,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长期维持在7:2:1,2018年为6.2:2.5:1.3。环渤海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成渝城市群是我国高客流产出区域,累计占51.6%。中西部地区可能仍在看山看水看风景,东部地区已经转向品情品调品生活,呈现出由美丽风景向美好生活转变的总体特征。东部地区旅游发展的轨迹,将很大可能是中西部地区未来的发展路径。从旅游线路来看,国家旅游线路已形成“四纵四横”及八个核心节点的城市空间布局,其中,四纵是指沿海都市圈及海洋旅游线、京杭大运河旅游线、京广大通道旅游线、青藏铁路旅游线;四横是指长江综合旅游线、丝绸之路旅游线、万里长城旅游线、黄河文化旅游线;核心节点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郑州、重庆、西安、兰州等八个城市。这一布局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振兴入境旅游市场、统筹区域发展。

区域尺度的关注重点是协同,宜从区域视野和全域理念两个层次进行思考。从区域视野进行旅游规划,才能跳出旅游看旅游,才能找准城市科学、准确的定位。区域视野是城市找准客源,谋划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必要前提。明确区域尺度,才能辩证看待旅游中大空间对接、大项目引爆、大市场营销、大产品构建等“大”的现象。从区域视野进行规划还应具备全域旅游理念。全域旅游,既符合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又符合国际旅游发展规律。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以下误区:地方对全域旅游的概念从解读、认识到实践,参差不齐,口号喊的响、规划做的勤、落实不到位。更多的地方是将旅游局升格为旅游委、将传统景区提升一下、再新建几个景区、全区统一标识体系、建几条景区间的串联旅游道便是全域旅游。但全域旅游的本质或许应该是主客共享、景观之上是生活、旅游目的地是社会要素的总和等。

城市尺度的关注重点是生活,宜从居民的休闲需求角度来重点思考。城市发展应充分了解市民的真实需求。消费购物是国民日常休闲的主要方式,占比40%;文化类和体育健身类的休闲方式比重在提升,占比20%。居民大部分休闲活动时间为4小时以内,人群占比70%以上;大部分休闲活动集中在3公里以内的范围,人群占比50%以上。以澳门为例,澳门是著名的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城市道路密集,交错曲折,尺度宜人,绿地系统体小量多。澳门半岛绿化覆盖率只有15.43%,但是有多达2259个绿地斑块(含水系景观),平均斑块面积只有669.73平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多达230个,平均道路宽度9.7米,道路交叉口平均每平方公里有159.86个,道路交叉口的距离平均为129米,这种城市规划能够满足人的尺度感需求。

4.结构逻辑

旅游系统涉及面广、开放自由、市场属性强,诸多特点似乎给地方旅游主管部门带来了困惑:难以找到抓手、孰先孰后迷茫。应用结构逻辑,解构规划体系,是解决这一实践困惑的有效办法。

在地方调研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地方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的如下问题:我们的资源怎么样?主要瞄准哪儿的客源市场?旅游形象和市场营销怎么做?旅游部门想发力却发不上力怎么办?怎么做才能实现赶超?游客满意度如何提升?……问题很多、也很凌乱。这充分反映了地方发展旅游产业的迫切愿望与规划逻辑和规划范式错位的现实矛盾。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动。”旅游产业涉及面广、系统庞大,就好比庞大的地球,将地球撬动到我们期望的位置,何尝不是我们将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的期望?

借鉴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的名言,由此引申,可将旅游发展进行逻辑解构,梳理出思路与步骤,用以指导旅游规划和区域旅游发展。简言之,旅游发展就是充分分析宏观基础,找准支点和有效的调控杠杆,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共同作用下,按照发展战略路线,将旅游产业推动到设定的定位与目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