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培育家庭食品安全行为 降低家庭食物中毒发生率

2019-04-01 16:16栏目:健康

培育家庭食品安全行为 降低家庭食物中毒发生率

在凤凰山上,“食事街知”调研组实地分辨蘑菇种类和毒性。

培育家庭食品安全行为 降低家庭食物中毒发生率

“食事街知”调研组在凤凰山上发现的野生蘑菇。

培育家庭食品安全行为 降低家庭食物中毒发生率

扫码进入深圳网易视频 《深晚报道|宝安市场监管部门邀请市民参与毒蘑菇现场辨认科普活动》

深圳晚报2019年3月29日讯 春夏季节雨水充沛,雨后清晨,野外、花园、草地,经常可以看到刚从土里拔地而出的野生蘑菇,这些蘑菇看着“萌萌哒”,外观和市场上售卖的蘑菇看起来几乎相差无二,但它却很可能含有剧毒。近年来,深圳因市民食用自采野生毒蘑菇导致中毒的事件呈增长趋势,仅2018年就有9宗,1人死亡(据统计,全市出现死亡人数的食物中毒事件99%是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提升市民食品安全意识,培育科学正确的家庭食品安全行为刻不容缓。

针对相关情况,市市场监管局专门设立“培育家庭食品安全行为,降低家庭食物中毒发生率”调研课题,由市市场监管局宝安分局具体开展。

3月21日,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李忠率领“食事街知”基层零距离调研组首站来到宝安,就调研课题开展情况、取得的效果进行问诊把脉。为精准开出良方,摸清市民的家庭食品安全意识水平和市民普遍养成的食品安全行为习惯,“食事街知”调研组专门委托市食品药品安全志愿总队采用“线上+线下”发放调查问卷和“走访家庭”的形式全面摸查,详细了解市民日常家庭饮食的食材来源、厨房卫生、加工程序等情况。214份问卷调查显示,有17名市民有家庭食物中毒的经历。

食事调查

市民日常家庭饮食习惯存在安全隐患

“食事街知”基层零距离调研组,围绕食材来源、食材储存、食品标签信息、饮食习惯、食安常识等内容重点设计17个问题进行调查。在市民家中,志愿者发现砧板生熟混用、家乡特产超过保质期仍食用等问题较为突出。

问题一:食材生熟分开存放意识有待提高

问卷反映,214名市民中仅有95名反映会将冰箱内的生熟食物分开存放,另有119名表示“有时”或“从不”将冰箱内生熟食物分开存放,其中有9.81%的市民选择“从不”。

问题二:制备生食、熟食和水果的刀具/砧板/菜盆混用

有16.36%的市民在制备生食、熟食和水果的过程中,刀具/砧板/菜盆从不分开使用。砧板分开、刀具分开或菜盆分开的比例也仅为44.39%、26.17%和13.08%。

问题三:整理家庭食品频率不高,未及时查看保质期、调整保存方式

仅有15名市民表示会每天整理一次家里的食品,比例仅占调查人数的7.01%;而“从不”整理的比例则达到13.08%,有28人没有定期整理家中存放食品的意识。

问题四:剩饭剩菜处理方式不一,部分市民选择常温保存

有接近19%的市民选择常温保存剩饭剩菜并食用,其中3.74%的市民选择不加热就直接食用。而“直接丢弃,从不吃剩饭剩菜”的市民占比仅14.49%。

问题五:部分市民有过户外采摘野生蘑菇、野菜并加工食用的经历,部分市民食用过河豚鱼

有10%的市民有过在公园、山间、路边等户外场所采摘野生蘑菇、野菜并加工食用的经历,其中有4名市民表示“经常”做这种事情。另外,有25名市民表示曾食用过河豚鱼。

问题六:处理家庭食物中毒的方式不科学

在家里用餐后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有36.45%的市民表示“到药店自己对症买点药吃”或“先观察一阵子,如无大碍就不管了”,仅有63.55%市民表示会“去医院就诊”。

结合数据情况,调研组也欣喜地发现市民的部分家庭饮食行为习惯是值得肯定的。不少市民反映,平时会尽可能选择在家里做饭,避免在外就餐或点外卖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家庭食物采购方面,大部分市民选择在超市、社区便民商店、农批市场等更有保障的场所购买,只有3.27%的市民会选择网购或从路边小摊贩购买;同时,有95%以上的市民在购买食品时,会留意食品生产日期与保质期。

微观食事

宝安区多举措提升市民食品安全意识

调研当天,宝安区食药安办、市市场监管局宝安分局在凤凰山开展了现场宣传科普活动,组织市民上山,通过蘑菇实物比对,了解蘑菇品种,辨别野生毒蘑菇。同时,在现场派发宣传材料,呼吁市民不采摘、不食用野生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