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培育家庭食品安全行为 降低家庭食物中毒发生率(3)

2019-04-01 16:16栏目:健康

为保障食品安全,家庭食品制作,需注意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并遵守十条黄金规则:①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水;②选择经过安全处理的食品(不采摘野外植物加工制作食物);③反复洗手;④避免生食与熟食接触;⑤做熟的食品应立即食用;⑥精心储存食品;⑦彻底烹调食品;⑧彻底再加热熟食;⑨避免昆虫、鼠类和其他动物接触食物;⑩保持厨房环境清洁。

市农检中心副主任黄敏通:

分类分季节做好宣教活动

近年来家庭发生急性食品中毒事故多为野生蘑菇、四季豆和河豚鱼等鲜活农产品,建议有关部门加大科普宣传教育力度,分类分季节分阶段开展多形式多样化进社区宣教活动,让市民增加获得感和食品安全知识。

市市场监管局农管处副处长张碧华:

建议去正规农贸市场购买农产品

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牢牢把握重点环节、重点渠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效进行风险防控。建议市民去正规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购买农产品,不要盲目偏信无资质的小摊贩出售的自种菜、自榨油等自制产品,更要避免食用自采自捕的野生动植物。

市市场监管局食药综合处副处长景强:

将家庭食品安全纳入风险交流

建议各区(新区)推广家庭安全饮食经验,将家庭食品安全纳入风险交流,并作为食品安全工作的宣传要点,提升市民满意度;各区食品监管部门应加强与辖区疾控部门交流合作,做好家庭食品安全防控工作。

市市场监管局食药综合处副处长李媛:

理性与科学相结合实现精准科普

家庭饮食属于“餐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做的调查问卷也显示接近90%的人会在家做饭,家庭食品安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家庭食品安全科普需要理性和科学相结合。建议继续完善科普规划,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内容、不同媒介、不同时期实现精准科普。一方面,开展信息化科普,搭建新媒体科普传播矩阵,构建“互联网+科普”新格局;另一方面,结合食品安全问题时令性特点,开展专项科普宣传,在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社会舆论时,同步开展引导式科普。此外,扎实推进食品安全科普常态化,加快建设食品安全科普基地,推动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科普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

市市场监管局风险监测处科长毛颖新:

家庭食品安全是食品安全工作基础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食品安全科普和风险交流除了开展全社会普遍发动的共治共管,更应该积极调动家庭的积极性。在未来的食品安全宣传和科普工作中,应针对食品安全的难点、重点、热点,做好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科普传播。同时,统筹媒体资源优势,有针对性的向不同群体定点定向推送,力争让重要的食品安全信息及时传递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市民,实现信息传播的全覆盖。

市卫生健康委爱国卫生处调研员梁桂:

定期消杀家庭“四害”维持良好卫生环境

志愿者在走访调查时,部分市民反映家中蟑螂肆虐。对此,梁桂介绍,家庭“四害”包括老鼠、苍蝇、蚊子和蟑螂,携带细菌较多,家中消杀持续周期达一个月效果才好,物业公司或第三方机构开展的消杀并非一劳永逸,市民也要注意做好厨房卫生的清洁以及食材原料、剩菜剩饭的封存,物理隔断,避免“四害”传播致病细菌。

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忠:

重点增强外来务工人员低收入人群的食品安全防范意识

家庭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概率大、影响广,对此,市市场监管局主动作为,将家庭食品安全行为培育纳入工作范围,是一种积极的尝试。近年来,监管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了宣传科普教育,特别针对外来务工人员、低收入人群进行了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提示。下一阶段,市市场监管局将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抓好重点防控,进一步发挥“一街一车一室一中心一基地”的作用,更加深入广泛地开展科普宣传,从养成良好的家庭卫生习惯和教育群众辨别有毒有害物质常识入手,重点增强外来务工人员、低收入人群的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切实降低家庭食物中毒发生率。

知识科普

毒蘑菇中毒类型:

华南地区气候潮湿,野生蘑菇种类繁多,在南方地区主要的毒蘑菇中毒症状类型可分为5种类型即:(1)急性肝损害型、(2)急性肾衰竭型、(3)胃肠炎型、(4)神经精神型、(5)横纹肌溶解型。致命鹅膏是华南地区有毒菌类中的第一杀手,其通体白色,能够引发急性肝损害型的有毒菌类,致死率极大,偏偏样子长得平平无奇,让很多不了解的市民以为它无毒无害,严重威胁到了市民的生命安全。

华南地区常见毒蘑菇种类及其引起中毒的症状分型:

急性肝损害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