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30位地产百强总裁,总结出这些拿地秘诀!(首次全面曝光)(2)

2019-05-01 17:20栏目:房产

  一个社区有100个常住人口,10年前的GDP是1000万,但当时的社区领导想让自己的政绩更突出,不算居住不满2年的人口,向上报告说自己的常住人口只有50个,人均GDP20万(实际只有10万)。

  5年之后,这个社区换了领导,常住人口增加到200个,GDP是3000万,人均15万。这个数字本来是比之前的真实数字10万大幅增加的,但是却比之前上报的数字(20万)少了。这任领导于是只好也少报常住人口,说只有100个常住人口,人均GDP是30万。

  如此这般下去,这个社区的统计数字永远都有偏差。

  其次,有些大数据是真实的,看上去也很好,但如果深入分析,对卖房没有意义。

  比如一个社区去年只有3000人,今年又净增了3000人,看起来市场扩大了一倍。

  但实际上,这新增加的3000人,2900人来自一家新开的工厂,他们都住在工厂提供的宿舍里,也不打算一直留在这个城市,根本没有买房需求。

  当然,大数据还是能反映一个城市乃至区域的基本面的,是拿地的重要参考。但要下决心,还是要看一些小数据。

  举例来说,很多房企就很重视项目所在区域小学生的数字。

  搞清楚了当地小学生的数量,也就搞清楚了家庭的数量。搞清楚当地贵族学校学生的数字,也就可以按比例计算出高收入父母的数量。

  安信证券的统计表明:小学在校人数的数量增幅和城市房价的涨幅,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旭辉曾经在苏州(楼盘)拿了一块地,当时那里看起来非常偏远,人们说去市区都说“去苏州”,好像自己不是苏州的。当时同行都不理解旭辉为啥要拿。

  事实上,旭辉下决心拿地,是因为经过统计发现,当地人经过动迁,都有钱有房,而房子又很差,迫切需要用几套房换一套好点的房。去调查时,当地人都说:我房子是很多,但我都不喜欢,设计不合理、不通风……我希望要这样的房子……几轮调查下来,产品都设计出来了,结果当然卖得很好。

  04

  抄底要靠实力,而不是靠运气

  一般房企领先半步是最佳选择

  拿地的时候,大家都想“抄底”。

  但是在全国性的大周期已经结束,各大巨头布局全国的今天,凭运气抄底可能性已经很小,往往是抄底不成反被套。

  明源君认为,现在拿地想抄底,必须要靠实力,一般来说,具备以下3方面能力中的一种,可能抄底成功:

  1、提前预测规划的能力。

  如果你能预测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区域经济。你就敢在大家不看好的区位拿的地。

  比如,上世纪90年代,广州(楼盘)将“一大块菜地”被规划为“未来的广州新城市中心”,于是菜地变成了现在的超级CBD “珠江新城”。

  2、充足的资金实力,加上反周期规划

  比如,之前每年过年之前,大部分房企一年预算结束,第二年还没开始,可地方政府还在卖地,这个时候,如果你有钱,你就很有可能低价拿地。

  3、城市运营的能力

  所谓城市运营,就是拿一大块比较荒凉的地,通过运营,让它逐渐旺起来。对于城市运营商来说,虽然许多基础设施需要从头建设,周期比较长,但是一切的规模、配套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所有的红利也归自己所有。

  做城市运营商,对能力的要求很高:只有具备成熟的商业、产业运营能力,才能把区域带旺、实现溢价;必须有很强的金融能力,才能支撑项目从头到尾的滚动开发。

  如果不具备上面3种能力,就不要想“抄底”的事情了,努力“领先半步”已经是最佳选择。

  如果一个二线城市的新区,你觉得会有未来,于是“抄底”进入,可这个区域5年后才旺起来,你“抄底”获得的差价,都被财务成本吞噬了,没有意义。

  可你如果在新区已经逐渐旺起来,“启动”以后再进入,就可以稳稳得获得中等的项目利润,还能快周转。

  05

  看政府规划报告要细致,要落地

  地方政府规划、报告很重要,但如果蜻蜓点水的看,就不能真正发现其中的价值所在。

  下图是保利总结的,从人口、土地、交通、公服四个角度深入解读政府规划的模型。

30位地产百强总裁,总结出这些拿地秘诀!(首次全面曝光)

 
  具体来说:

  新增的建设用地,居住、商业以及产业等用地的新增,是进行住房开发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