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全球石油治理需要新思维(2)

2019-07-14 21:32栏目:财经

2018年三季度,世界石油总供给为1.009亿桶/天,其中欧佩克石油总产量为3958万桶/天,占比39.23%。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欧佩克的石油产量为3015.9万桶/天,占世界总产量的51.52%。

46年后,世界石油总供给几乎增加了一倍,但欧佩克所占的比重却下降了12.29个百分点,非欧佩克产油国成为世界石油供给的主力。事实上,自1986年油价暴跌后,欧佩克就已丧失了1973年取得的石油话语权。

2018年10月,美国、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石油产量合计为3852万桶/天,占世界的38.24%。与2017年相比,2018年10月美俄沙三国石油产量合计增加393万桶/天,大于同期世界石油供给总量增加的357万桶/天。2018年,美国、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已成为国际石油供给的超级三角。

美国在国际石油市场地位的变化,是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1973年,作为世界第一大石油生产国,进口却占美国石油消费的50%;2018年,美国不但重回世界第一大石油生产国,而且成为石油净出口国。

第三,强人远去,欧佩克自身难保。

一般认为,直到2010年前后的近50年时间内,欧佩克内部都存在强硬派和温和派。强硬派包括伊拉克、利比亚、委内瑞拉和伊朗等国,萨达姆、卡扎菲和查韦斯则是追求高油价并对美国西方持强硬立场的代表人物。沙特受美国保护,加之石油储量巨大,希望维持较合理的油价,让石油尽可能长时间发挥作用。

2003年第二次海湾战争,伊拉克战败,萨达姆被抓并于2006年12月被绞死。2011年2月,利比亚发生动乱,10月卡扎菲被杀,利比亚至今动乱不已。2013年3月,查韦斯病逝,今天的委内瑞拉石油生产处于历史低位,国内更是陷入政治动荡。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受到美国40多年的制裁和石油禁运,在欧佩克内部和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大打折扣,已孤掌难鸣。

目前,美国部分议员正在积极推动“反石油生产及出口同业联盟”(NOPEC)法案,希望将欧佩克视为卡特尔式的垄断组织,不适用主权豁免惯例。为此,欧佩克正计划在美国开展一项“美国人对美国人”的游说活动,改善在美国政界、行业和社会大众中的形象。

1961年1月,卡塔尔加入欧佩克,是仅次于五个创始成员国之外时间最长的成员国。卡塔尔退出欧佩克,除与沙特复杂的关系外,重要的原因就是计划在美国投资500亿美元左右的天然气等业务,不希望作为欧佩克成员国而受到美国的可能制裁。因此,今天的欧佩克虽然仍有14个成员国,但沙特一家独大,油价政策很大程度上必须唯美国马首是瞻。

第四,市场在油价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一定程度上,石油已过度市场化。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国际石油交易方式由标价、官价和长期合同价,发展成当前流行的现货、期货交易和期货价格,反映的是市场力量在石油价格形成过程中作用越来越重要。

第一次石油危机前后,作为国际石油市场标杆原油的,是沙特阿拉伯塔努拉角出口的沙特34度阿拉伯轻油,它是欧佩克的官价,反映的是当时欧佩克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垄断地位。

20世纪80年代中期,石油现货贸易已占到85%左右的比例,包括沙特在内的欧佩克成员国纷纷采用净回值等形式的现货方式销售石油。为了避免现货交易中油价的极端波动,催生了石油期货交易。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纽约商业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和迪拜商品交易所出现,布伦特、WTI和迪拜/阿曼成为标杆原油,1987年1月1日,欧佩克废除了官价体系。

今天,无数行业和非行业机构、人员,参与石油现货和期货交易,巨大的交易量和透明的信息,已使任何机构和个人无法长期左右石油价格。但电子化的便利、电脑程序化的操作产生的短时间天量交易,却带来了油价高频大幅度波动。

21世纪以来出现的油价暴涨及2008年、2014年和2018年下半年短时间的油价暴跌一再说明,一定程度上,当前国际石油市场已过度市场化,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都很难把握国际石油价格的走势。

G20框架下的新思维

维护国际石油市场的稳定、避免油价的暴涨暴跌是新时代全球石油治理的核心目标,现行的诸如国际能源署、欧佩克等国际能源组织,均不具备在全球范围协调并稳定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可考虑在G20框架下设立常设机构来承担全球石油治理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