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吉利汽车魔咒:"多生孩子好打架"成内耗(2)

2019-04-24 09:00栏目:汽车

李书福以要扩大摩托车造车规模为由向临海市申请地皮,由于申请面积过大,他遭到了质疑,“厂房怎么这么大?”他豪迈地回答:“我们要造的是世界上最豪华的摩托车。”于是顺利过关,最终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拿到了城东开发区800亩沼泽地的使用权。

1997年当吉利正式宣布投资5亿元进军汽车产业后,立刻引来群嘲:汽车行业投入大、技术难,只有垄断国企才有经验和能力去造,一个小民营要造汽车,那不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吗?

李书福才不管那些讥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好心的兄弟们都劝他实际一点,他却回答:“造汽车有什么难的,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吗?”这句本为表达雄心壮志的话语让他此后贴上了“疯子”的标签。

后来李书福还有过其他“张狂言论”,诸如“分分钟可以造出特斯拉”之类,并非李书福不知天高地厚,而是企业家身处于某些情境之下,需要为企业、为自己钟情的事业发声,赢得社会关注。后来随着吉利发展的越来越好,再也听不到李书福的“怪谈”了。

李书福是一个非常有魄力的人,在没有拿到牌照的情况下就敢于造汽车,同时他也是一个非常讲究方法的人,在具体造车过程中,他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却重视每个环节,先从改装车做起。

在对奔驰、宝马、丰田、红旗、夏利等中外汽车进行深入研究后,吉利把它们与红旗的发动机、底盘结合起来推出了“吉利一号”。

吉利汽车魔咒:"多生孩子好打架"成内耗

同时,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李书福还是一个放得下身段的人。彼时为了获得一张汽车生产许可证,他四处求人,据说最艰难的时候几乎给人下跪。从当地经委找到省机械厅,再到国家机械部,他得到的答复都是“不可能”。

四处碰壁后,他改换解决问题的思路。打听到四川德阳有一家濒临破产的国有汽车厂后,他当即投入2400万将其收购,并挖来一汽的技术人员。但这家汽车厂只能生产微型客车,所以前几年吉利打政策擦边球只生产两厢车。

吉利汽车魔咒:"多生孩子好打架"成内耗

1998年8月8日,第一台真正量产的吉利汽车“豪情”诞生,满怀欣喜的李书福发出700多张邀请函,办了100桌酒席想庆祝一下,但因为没有生产许可证,几乎没有嘉宾敢来捧场。

李书福继续在媒体和公众面前为私营企业摇旗呐喊。1999年,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视察吉利时,李书福动情地说: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

要知道,在这个当时看起来没有任何前景可言的行业面前,99%的人是不敢冒险的,剩下的1%就算敢去拼,但是在诸多阻碍面前也未必能够坚持得下去。当时江浙地区像李书福一样做摩托车的民营企业家很多,但是敢于转型的只有李书福一个。

作为最早起步的民营国产汽车品牌,吉利面对的阶段性难题有如下几个:

首先是如何挤进当时被国有企业垄断、而且具有准入限制的市场;其次是市场打开之后,如何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产品品质;第三是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如何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

起步晚、底子薄,没有“后台”的吉利为了挤进汽车市场,开始走的是精准定位的低价路线。李书福曾公开宣言,轿车进入中国家庭,价格应该在3万到5万元之间,与当时的汽车市价拉开了鲜明的差距。

虽然绝大多数人都不相信吉利能造出这样便宜的车,但是李书福可不信邪,吉利豪情上市时售价仅为5.8万元,成了搅动市场的鲶鱼,桑塔纳、夏利等只能降价迎战。

之后,李书福趁势更进一步,着手扩大生产规模。1999年吉利走出台州建立了宁波生产基地,并在这里生产了第二款车型美日,自此开始盈利。

2000年前后,李书福为推出吉利品牌,不顾人们的奚落和嘲笑到处发表演说,还高调举办吉利全国销售商会议暨摩托车、汽车新品展示会。

当年,李书福被《中国企业家》杂志评为“最执着的人”,当选理由是“不管外界如何评论,也不管受到怎样的挫折,顽强地做着自己的造车梦”,这个评价很写实。也是在这一年,吉利开始盈亏平衡。

2001年11月,在李书福冒出“造汽车”这个念头的十年后,吉利如愿以偿地拿到了轿车生产许可证。

吉利汽车魔咒:"多生孩子好打架"成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