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今天,我们去哪儿买好吃的?食品零售行业发展微观察(2)

2019-09-27 07:48栏目:美食

  “欢迎光临!”在北京市朝阳区中心商务区的便利蜂蓝堡24小时便利店里,正在整理货架的两名售货员齐声迎接新来的顾客。两三分钟后,这名顾客拿着挑选好的商品走到收银台,将商品二维码对准扫码机自助结算,并通过微信支付完成了整个交易过程。

  “便利蜂的自助收银非常方便快捷,不需要下载多余的APP就能快速完成付款。而且也不用麻烦正在忙碌着的店员,我自己就可以。”刚买完零食的赵扬说。这种不想麻烦别人的想法是很多年轻人的心声。技术在顺应和强化人际沟通方式的变化,节省人工成本的同时,也把人从简单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

  在这1公里范围内,有5家大小不一的便利蜂,以满足周边写字楼、住宅区即时性和便利性的消费需求。

  自2016年12月成立以来,便利蜂就以惊人的速度在华北和华东地区扩张。“目前已开业门店突破1000家,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南京等8个城市,年内将突破1000家。”便利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不少城市都推出积极政策,推进便利店有序发展。2018年10月,北京市7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以19条创新举措,扶持北京便利店的建设和发展。福州、西安等城市也出台了类似政策。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在2018年,便利店百强企业销售规模同比增长21.1%,门店增长18%。2016—2018年,便利店业态在整个零售行业的平均增长速度最快,达到18%,显示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据统计,2015—2018年,全国便利店门店数从9.1万家增加至12.2万家。电商如苏宁,央企如中石化、中石油等巨头都在积极布局自己的便利店生态。

  除了数量的急剧增加,便利店功能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这是我第二次来,上次在这里买水,看到二楼还有休息区。今天路过,就买点东西上来吃,歇歇脚。”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李东洋略显疲惫,拿着关东煮和酸奶来到便利蜂蓝堡店二楼休息区大快朵颐。最近为了推广公司项目落地而经常奔波在商务区周边,这家便利蜂对他而言是个绝佳的中转地。

  二楼休息区,两张餐桌,十几个座椅,光线柔和的吊灯,角落里摆有上百本图书的书架,四周墙上的各类插座,构成一个简洁舒适的“第三空间”。“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太快,压力太大,很多人都需要一个家与单位两点一线之外的‘第三空间’,离家近又能放松。我们的便利店24小时提供餐饮、生鲜,可以让消费者随时休息。”便利蜂相关负责人说。

  在传统零售的买卖模式之外,便利店的功能日益多样化。记者了解到,苏宁小店的实体门店还为其社区团购业务苏小团充当前置仓,成为家电维修等业务的线下入口,同时又是苏宁菜场自提点、快递代收发点,宛如一个“社区服务大杂烩平台”,甚至还在一些店面中增加了餐厅和酒吧的功能。

  多元形态便利店的“野蛮”生长,不仅适应和满足了人们对便捷消费的需求,也在撬动着现代都市人生活方式的悄然改变。

  零售+餐饮,生鲜食品零售店成为市民消费新选择

  大饭店太贵,水产市场环境差,还要买回去自己做,想吃海鲜还有什么选择?

  近年来,盒马鲜生开创“零售+餐饮”经营模式后,以生鲜品类为特色的新型零售超市在大中城市迅速铺开,受到消费者追捧。诸多企业不甘落后,京东旗下“7Fresh”、苏宁旗下“苏鲜生”、新创品牌“T11”等纷纷跟进。在实体超市领域经营多年的永辉也加入战局,打造生鲜食材体验店“超级物种”。

  从地铁安贞门站A口出,走进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中海环宇荟购物中心负一层,到尽头便看见一个大招牌上写着“超级物种”。记者来时正值午饭时间,近500平方米的餐饮区几乎座无虚席。拥有三大核心工坊——波龙工坊、盒牛工坊、鲑鱼(即三文鱼)工坊,分别零售并加工波士顿龙虾等海鲜、牛排以及日料等食物的超级物种生鲜食品零售店,已成为周边商务区上班族生鲜品类消费的优先选择。

  透明可观的制作过程最能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现挑,看着他做,品类不多,之所以选这儿吃海鲜,就是看中它的新鲜。”在这座大楼上班的周祎笛点了一份三文鱼刺身作为午餐。

  据永辉“超级物种”北京区域总经理张景明介绍,鲑鱼工坊的食材从挪威捕捞到空运过来摆在工坊食材区,整个过程用时5到7天。

  据统计,2013—2017年中国生鲜食品零售额从3.61万亿元增长到4.72万亿元。预计2019年中国生鲜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5.31万亿元。生鲜市场购买频率高、市场规模巨大、竞争激烈。成立于2017年的永辉旗下品质生鲜体验店“超级物种”,采用的“餐饮+零售”经营模式虽非首创,却在生鲜消费升级的时代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