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从旅游业成长看西安70年巨变(2)

2019-09-23 10:32栏目:旅游

  2005年,我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全面恢复到2003年“非典”之前的增长轨迹。国家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西安国内旅游增长迅速,从2005年的2346万人次增长到2015年的1.36亿人次。年均增幅超过20%,最大达到26%。旅行社352家,星级酒店104家。此阶段西安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建设数量均较高,2011年,西安市提出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城市建设促进目的地开发。

  本阶段旅游产品更加多元,结构更加优化。这一阶段,西安开发了以秦岭自然生态为特征的旅游产品,如翠华山、朱雀森林公园、太平森林公园、秦岭野生动物园等。同时在打造休闲空间方面,以唐文化为主题的曲江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等项目也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一度成为国内的样板。

  乡村旅游异军突起,从2012年到2015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西安在2015年出台《关于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数超过5480万人次,消费达到39.6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打造了周至水街、高陵场畔等叫好又叫座的乡村旅游产品。

  旅游公共服务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截至2015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线270多条,其中国际航线达到30多条,旅客吞吐量近3000万人次。地铁2、3号线的建成开通,公共自行车的不断投放,优化了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西安-北京、西安-太原、西安-宝鸡、西安-广州、西安-郑州等高铁相继通车,米字形高速铁路骨架基本形成,极大地提高了西安旅游的辐射带动能力。

  ——跨越发展期(2016至今):融合创新阶段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我们已经进入到大众旅游时代”,休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旅游需求更加个性化、多元化,旅游产业也从单纯的经济产业转为综合产业。2018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组成文化和旅游部,便是新时代对旅游业定位变化推动的结果。

  西安在本阶段提出大力发展万亿级文化旅游大产业,用文化旅游产业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通过“西安年·最中国”等活动打造文旅融合新品牌,实现2018年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47亿人次、增长36.7%,旅游业总收入2554.8亿元、增长56.4%,成为中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城市第一位,获2018年度最佳文化旅游目的地称号。

  旅游产品方面,通过“西安年·最中国”“春满中国·醉西安”“夏爽中国·嗨西安”“秋染中国·赏西安”等提供一系列的旅游休闲产品,开发了《长恨歌》《12·12》《梦回大唐》《仿唐乐舞》《驼铃传奇》等大型文化旅游演艺项目以丰富游客对西安的深度体验。

  旅游公共服务方面,以“厕所革命”“烟头革命”为抓手,提升旅游环境和服务品质。通过航空枢纽、高铁、高速公路建设,打造立体交通网,依托客运站建成使用7个旅游集散中心,方便游客出行。

  目前,西安旅游业整体发展趋势较好,创新理念不断增强,产业融合态势加深,如何助力大西安追赶超越、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将是现阶段要面对的问题。

  70年来西安旅游业发展的经验

  (1)政府高度重视,突出产业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市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带动,将旅游业作为全市支柱性产业来抓。尤其是近几年,积极抢抓“一带一路”新机遇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机遇,围绕世界文化之都定位,把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作为落实“五新”战略、加快补齐“十大短板”的一项重要任务,先后制定出台了《西安市文化旅游万亿级产业发展规划》《西安历史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规划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1年实现文化旅游万亿级大产业的奋斗目标。

  (2)产品多元化发展,不断优化结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安旅游产业体系走上了从一到多,从点到面的全域格局。西安在巩固历史文化观光类产品核心竞争优势的同时,在文化体验上下功夫,打造了一批全国知名的文化演艺、特色街区品牌。同时不断补齐休闲类旅游产品短板,加强对自然生态资源的开发,完善“康、养、学、闲、情、奇”多元的产品体系,满足游客个性多元的需求,有效提升了旅游业竞争力,实现差异化发展。

  (3)带动效应明显,助推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