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从旅游业成长看西安70年巨变

2019-09-23 10:32栏目:旅游

原标题:从旅游业成长看西安70年巨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安旅游业坚持政府主导、理念创新、市场运作、开放共享,形成了健全的产业、市场、产品和行业管理体系,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大众旅游时代背景下,西安市旅游业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已成为西安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助推大西安追赶超越提供了动力支持。

  西安市旅游业成长阶段

  ——产业拓荒期(1949-1977):民间往来阶段

  1949年12月,新中国第一家旅行社——厦门华侨服务社宣布成立。1954年4月15日,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在北京正式成立,标志着新中国旅游业的开始。1956年,中国国际旅行社西安分社成立,是同时期建立的12个城市分支社之一。1958年西安分社划归西安市人民政府直接领导。这一阶段,旅游业主要围绕外事和侨务活动展开,带有浓厚的政治导向,由专门的外事办公室统筹负责。所以本阶段西安市旅游工作主要是接待外宾和专家,宣传西安建设、促进友好交往,基本属于民间友好往来的范畴。但是,由于当时的旅游接待没有成本核算,不考虑经济效益,加之旅游各要素不健全,因此旅游发展尚处于拓荒阶段,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

  ——产业起步期(1978-1995):资源主导阶段

  1978年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的大门,1979年邓小平同志黄山讲话,发出了“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 ,要突出地搞 ,加快地搞”的号召,拉开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大幕。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安旅游产业进入了发展起步期。凭借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西安迅速吸引了大量的入境游客,呈现了迅猛发展的态势。1978年接待入境旅游者仅1.37万人次,但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到1995年达到41万人次,总量增加了30多倍,旅游收入1.04亿美元,提高58倍,旅行社达到23家。各项指标排在全国前列,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国际旅游城市之一,与此同时,西安的国内旅游也快速起步,国内旅游位列全国旅游接待第三位,紧随北京和上海之后。“七五”期间,西安成为国家旅游局确定的7个旅游重点城市(地区)之一。

  此阶段西安市旅游产品初具规模,形成了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华清池、城墙、华山、大小雁塔等著名景点景区为核心的产品体系。西安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短缺情况好转,交通方面,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建成投入使用,至1995年西安市民航通达里程119753公里。西安市内外的公路交通条件不断改善,1990年,陕西省第一条高速公路——西安至临潼高速通车,极大地方便了游客出行。1985年金花饭店开业,是西安乃至西北第一座五星级酒店,旅游饭店随之进入建设快车道,各类饭店不断涌现,1995年达到33家。总之,十几年间西安市旅游产业凭借资源优势,取得了开门红的局面,综合接待能力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也不断提升。

  ——持续增长期(1996-2004):产业竞争阶段

  随着国家外汇短缺得到缓解,旅游业的经济导向开始与国内旅游紧密联系起来。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使得旅游业与房地产、电子商务一起被确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1999年,以扩大消费为主要诉求的“黄金周”制度正式推出,国内旅游消费的潜力得到有效释放。此阶段西安旅游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均有显著提高。除2003年“非典”外,西安国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都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长。2004年,国内客流量达到2084万人次,旅游收入127亿元。与1996年相比,旅游人次翻了2.36倍,收入是之前的2.7倍。

  旅游产品方面,形成了东线、西线等经典的观光游览线路,旅游产品仍以历史文化为主,无法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需求,特别是休闲度假需求。因此,国内客源基本来自本地或铁路沿线省份(陇海线、宝成线),游客来源有一定局限性。

  西安入境旅游接待发展基本稳定,年均增长8%,2004年入境游客超过6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为3.3亿元。在入境客源市场方面, 日本、美国是绝对主导市场, 英国、法国 、德国等西欧国家是相对主导市场,韩国、俄罗斯、东南亚以及港台等客源市场是新的增长点。虽然西安入境旅游进入较为成熟发展阶段,但对境外客源市场需求的不适应造成了旅游产品和服务竞争力的减弱,在全国的优势和名次有所下降。

  这一时期,旅游业已经成为西安市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2004年,西安市的旅游收入已相当于GDP的16.3%,旅行社数量达200家,酒店数量达到102家。基础设施方面,机场新航站楼的启用,机场高速(西线)的通车以及绕城高速的修建完工,有力推动了旅游业的大发展。由于旅游重心转向国内市场,各城市都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各地旅游产业竞争态势凸显。

  ——成熟稳定期(2005-2015):目的地开发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