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易纲:不搞竞争性的零利率或量化宽松政策(4)

2019-12-01 15:24栏目:财经

  三是协同发力,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把保持币值稳定和维护金融稳定更好地结合起来。强化宏观审慎政策是国际金融危机后金融管理改革重要的全球共识。货币政策主要针对整体经济和总量问题,侧重于经济和物价水平的稳定;宏观审慎政策则可直接和集中作用于金融体系或某个金融市场,抑制金融顺周期波动,防范跨市场的风险传染,侧重于维护金融稳定。两者可以相互补充和强化,形成两个支柱。我国在宏观审慎管理方面有较好的条件和基础,国际金融危机后又在全球率先进行实践和探索。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引导信贷回归常态,防范信贷过快增长可能引发的风险。之后,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更全面和多维度地对金融机构的稳健性进行评估和引导,并从以往仅盯住贷款扩展为广义信贷,还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畴考核。考虑到跨境资本流动容易产生顺周期波动,建立了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逆周期调控,防范资本大进大出冲击宏观稳定。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按照因城施策原则,加强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强化对房地产整体融资状况的监测,综合运用多种工具对房地产融资进行逆周期调节。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建立起宏观审慎管理的专职部门,正在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集团的宏观审慎管理,未来还将逐步拓展宏观审慎管理的覆盖面,完善宏观审慎管理的组织架构,更好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四是深化改革,强化市场化的利率形成、传导和调控机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杠杆是市场化配置金融资源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管制利率逐步放开,有利于推动货币政策向价格型调控为主逐步转型。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放得开”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形得成”和“调得了”。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在7天回购利率上进行操作,释放政策信号,构建和完善利率走廊机制,发挥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作为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建立公开市场每日操作常态化机制,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央行操作利率向债券利率、贷款利率的传导效率逐步提升,市场主体对利率的变化更为敏感。目前,正在稳步推动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两轨合一轨”,进一步疏通市场化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019年8月,推出新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按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加点形成,通过市场化改革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以银行永续债为突破口补充资本,提升银行可持续支持实体经济能力。针对银行发行永续债面临的法律、监管、会计等多方障碍,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保监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等部门沟通,并向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征询确认,提出了应对之策。2019年1月,首单银行永续债成功发行,截至9月末已发行4550亿元,银行预期明显改善,社会信用收缩压力得到缓解。

  五是促进内外均衡,完善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在经济全球化和开放宏观经济格局下,灵活的汇率机制是应对外部冲击、实现内外均衡的稳定器。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强化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机制,逐步形成了市场化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同时,推动外汇市场发展,完善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汇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国际收支更趋平衡,中国人民银行已退出常态化干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水平和弹性显著提高,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保持了稳定地位。需要强调的是,人民币汇率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我们不将汇率工具化,也绝不搞“以邻为壑”的竞争性贬值。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推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改革,保持汇率弹性,并在市场出现顺周期苗头时实施必要的宏观审慎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当前,我们面临的内外部形势复杂多变,机遇和挑战并存。从国际上看,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经济体实施空前宽松的货币政策,在“零利率”状态附近难以退出,非常规货币政策被迫“常态化”。分析美、欧、日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政策在未来几年的取向,可作出如下判断:未来几年,还能够继续保持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将成为全球经济的亮点和市场所羡慕的地方。中国经济增速仍处于合理区间,通货膨胀整体上也保持在较温和水平,加之我们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应尽量长时间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