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杨凯生:金融科技怎样才能支持普惠金融?

2019-10-28 23:48栏目:财经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杨凯生

  未来的信息技术还将与社会生产生活进一步融合。银行要顺应趋势,加快创新,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把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把各类业务包括普惠金融业务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杨凯生:金融科技怎样才能支持普惠金融?

  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都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关于二者的讨论已经很多。今天我想就金融科技怎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普惠金融谈几点看法。

  一、金融科技的进步有助于普惠金融的发展。

  FSB(金融稳定理事会)认为,所谓金融科技是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够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应用、新的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带来重大影响。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金融科技的发展经历了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移动化和智慧化等几个阶段。尤其是近几年来以A(人工智能)、B(区块链)、C(云计算)、D(大数据)为代表的科技手段给金融机构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的信息传递、业务处理和服务触达面等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化,使得金融机构信息来源变得更广泛了,信息处理变得更高效了,风险识别和防控变得更精准了。金融机构业务整合和成本平衡的掌控能力有了新的提高。这一切都使得金融机构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传统金融的空白,进而更好地为广大小微企业、偏远地区、低收入人群等弱势客户提供所必要的金融服务。这无疑是普惠金融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一些银行已专门搭建了线上小微客户金融服务平台,基于结算、税务、海关等有关场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推出了多款线上贷款产品,提升了一些客户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融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不少保险公司也已相继推出了互联网保险产品,努力以更低的服务门槛,更广泛的流量入口,更为便捷的程序来扩大保险业务的覆盖广度和深度。一些互联网科技公司也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特别是流量优势,推动了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众筹等金融模式的发展。以往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神秘感的金融业务已经变得更加直面社会公众,更加融入社会生活。

  所以,我们可以说金融科技在构建中国的普惠金融业态方面已经和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肯定的是,未来金融科技的进一步健康发展还将促成金融领域包括普惠金融的更多创新,这将进一步让更广大的人群、更多的市场主体有可能更好地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更充分地分享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二、金融科技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在服务普惠金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和敬畏金融规律。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更多互联网科技公司的跨界参与,金融业务的边界似乎正在逐渐模糊。但无论怎样,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作为经济运行、商品交易的中介功能没有变,它们管理风险、经营风险的职责不会变。要特别注意它们经营管理结果的外部性,这个道理不应该变。无论是叫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时至今日,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与传统银行、传统金融的关系更多的还是互补。支付业务和信贷业务不同,小额业务和大额业务不同,短期业务和长期业务不同,个人业务、小微企业业务和大客户业务也不同,在这些不同的业务领域金融科技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发挥也应该发挥不同的作用。没有必要动不动说谁该发展而谁会被淘汰,谁可以替代谁甚至颠覆谁。

  无论是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其本质和核心还是金融。尽管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起源属性有所不同,专长有所不同,甚至行业文化也很不一样,但都需要在遵循金融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发展得更好,走得更远。面对这几年各类机构在市场上的情况,应该说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不少,需要总结的教训很多。例如我们是不是应该更深入地思考一下,所谓的“提升效率”是不是发展金融科技的唯一目的。

  我们现在所说的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主要说的是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减少做某项金融业务所需要的时间,如何利用科技手段缩短完成某项金融交易活动所需的流程。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强调过分了,则是有一定偏颇的。如果说在支付结算业务中要努力实现便捷化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客户资金安全和风险防控的问题),那么在信贷投放中如果一味追求快审批、快投放则是有一些问题的。简单地提倡所谓“秒贷”并不科学,这不利于风险的把控。还是应该区分信贷品种,根据客户类别,设定必要的阈值,有的业务可以实施机器自动审批,有的则需要机器+人工审批,在有的业务中甚至专家的作用、人力的作用应该占据更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