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王永利:货币需求视角下,通胀还是通缩?

2019-06-10 15:56栏目:财经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王永利

  货币政策既要影响资金供需,也会受到资金供需的约束,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其中最怕的就是社会资金需求萎缩带来的被动型通货紧缩。

王永利:货币需求视角下,通胀还是通缩?

  何谓通胀或通缩的衡量标准?当前宏观经济错综复杂,我们接下来面临的挑战到底是什么?厘清货币政策与资金供需的逻辑关系,站在不同的视角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并对宏观政策取向和力度把握产生重大影响。

  通胀或通缩的衡量标准

  通货膨胀或紧缩变动趋势,是当今社会宏观调控,特别是货币政策决策的重要依据。而反应通货膨胀情况的主要指标,通常就是由直接关系人们生活水平,对社会稳定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些重要消费品价格组成的“社会消费者物价总指数”,即CPI。

  但是,CPI之变化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有的属于临时性特殊因素的影响,有的则是趋势性较长时期的影响;逆周期的宏观调控,包括货币政策的实施,要传导到CPI上,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CPI的变动,是包括供求关系、宏观调控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简单地根据CPI的实际水平和变化趋势决定货币政策取向和力度,可能过于滞后和被动。

  于是,在CPI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关注消费品的上游,工业品综合价格,即“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以及“采购经理指数”(PMI)的水平和变动情况。由于处于消费端的上游,PPI和PMI成为CPI变化的先导指标。从单纯关注CPI,到延伸关注PPI、PMI,是宏观调控运作上的一个重要进步。

  不过,PPI和PMI依然是社会供需关系的结果,而宏观调控更主要的是调控供需关系,调控人们对价格走势的预期,因此,即使延伸关注到PPI、PMI,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决策而言,对货币投放和重量调控而言,仍显滞后和被动,观察宏观经济、判断通胀走势的目光还需要投向资金供需的变化,包括货币总量或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情况,不能仅停留在CPI、PPI、PMI上。

  货币政策与资金供需

  在当今社会,货币已经脱离金银等贵金属实物货币而转化成为纯粹的信用货币(主权货币、法定货币),金银等贵金属回归社会财富的本源,而货币则成为社会财富的价值表征物或价值符号。这样选择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保持一国货币总量与该国社会财富总规模的基本对应,从而努力维持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充分发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核心定位与“交换媒介”的基本功能。

  在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的投放和货币总量的变化,可以受到货币当局更加灵活的调节,从而形成宏观调控中非常重要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一道,成为当今社会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工具之一,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但是,即使在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的投放和总量的变化并不像有的人想象的那样,货币当局可以随意调控,它还受到货币供需变化的影响。

  在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投放的渠道主要包括两大类:

  A.银行购买货币储备物投放基础货币。

  如银行购买流动性强且容易保管的黄金、白银及其他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战略物资,包括国际硬通货(外汇)等所投放的货币。这是确定货币币值,增强货币信用的重要举措,属于“基础货币”的范畴。

  但购买货币储备物(属于社会财富的组成部分)投放货币的规模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该尽可能控制在较低范围,否则,就会损害货币总量与社会财富规模相对应的基本要求。货币投放冻结的储备物越多,流通中的货币总量超出可交易的社会财富的规模就会越大,货币贬值的压力就会越大,甚至可能使货币体系重回商品实物货币或金属本位制的老路。

  即使银行购买货币储备物,也存在储备物的供需关系制约问题。如果社会上缺乏货币储备物,或者其所有者不愿出售,银行想购买也很难买到。

  由此,就涉及到一个国家是否应该实施外汇管制,或者能否允许外币自由流通,以及国家外汇储备是否存在一个合理规模的问题。一般而言,如果允许外币自由流通,就会影响本国货币的需求量以及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此,一般国家都会严格控制外国货币在本国的流通。但是,不允许外币流通,就存在外币兑换本币的环节,有存在外币兑换的管理方式问题。有的国家可能完全交给市场自由交易决定,有的国家则可能集中到央行统一进行,或者央行直接参与到外汇交易中适度干预市场汇率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