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消失的金融机构:安邦包商事件背后的逻辑

2019-05-24 22:33栏目:财经

消失的金融机构:安邦包商事件背后的逻辑

消失的金融机构:安邦包商事件背后的逻辑

朱振鑫 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如是资本创始合伙人

今天转发一篇关于金融去产能的旧文,一年前的一些判断正在印证

导读:

2019年5月24日,又一家金融机构在金融出清的大潮中倒下。包商银行因出现严重信用风险被央行、银保监会接管1年,成为历史上首个被监管机构接管的商业银行,也是继2018年2月安邦集团被保监会接管后的又一金融机构。随着2017年供给侧改革重点从实体去产能转向金融去产能,金融退潮,监管趋严,越来越多不合规的金融机构会消失,安邦、包商可能不是终点。

前美联储主席马丁曾说过,金融监管者的职责就是“在盛宴渐入佳境时拿走酒杯”。中国的这场金融盛宴嗨了太多年,监管者早已错过了最佳的介入时机,不过庆幸的是,在中国发生金融危机之前,敢于“拿走酒杯的人”终于回来了。这次他们要做的不是拿走酒杯那么简单,因为很多客人已经酩酊大醉,甚至不省人事,他们要做的是拖走那些喝醉的人。

如果说2015-2016年是供给侧改革的第一阶段,重点是实体去产能。那么2017年后供给侧改革已进入第二阶段,重点是金融去产能。实体去产能的后果是农民工和企业家受损,产业向龙头企业集中,金融去产能的后果是金融民工和所谓的金融大鳄受损,资本、资源、资金向头部机构集中。

消失的金融机构:安邦包商事件背后的逻辑

逃不掉的宿命:狂欢之后的金融出清

过去十几年,金融跑的太快,实体被彻底甩在身后。从存量看,金融资产规模年均增长15%以上,远远超过同期GDP增速,2009年四万亿时期金融资产增速曾一度达到24.1%。2016年我国金融资产规模约为553万亿元左右,占GDP比率大幅攀升到740%。从增量看,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开始逐年上升,截至2016年已经达到8.4%,不仅远远超出韩国(2.3%)、德国(4.1%)等发展中国家,甚至超过了美国(7.2%)、日本(4.4%)等传统的金融强国。

金融繁荣的后果是泡沫横生。借着泡沫的东风,金融产能快速膨胀。从从业人数来看,金融业队伍不断扩大,2012年-2016年仅仅五年的时间就增加了132万人,达到640万人,金融从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例也由0.69%提升到0.82%。从金融机构数量来看,2011到2016年间我国金融机构从3691家增长至10171家。尤其是2014年新一轮宽松以来,金融机构平均每年增长2500家,增速接近50%,其中非银行金融机构增长尤为迅猛。从资产规模来看,我国五大类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规模在从2010到2016年平均每年增长24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4%。

2015年是一个拐点,繁荣的金融大厦出现了第一道裂痕:股灾。金融大厦迅速搭建的时候,上层是金融资产泡沫的膨胀,底层是金融机构和人员的产能扩张。反过来,当金融大厦垮塌的时候,先是上层的金融泡沫出清,然后是底层的金融产能去化。

第一阶段是从2015年到2017年,核心是金融去杠杆,挤出金融资产泡沫。从股市来看,2015年的股灾使其成为第一个被戳破的金融泡沫,上证综指从5178点最低跌到2638点,1000多只股票跌幅超过50%,接近100只股票跌幅超过70%。从债市来看,泡沫破分两步,第一步是2014年出现个体的债券违约,这比股灾还早,但真正到大规模债灾是在2016年四季度。由于央行货币政策收紧,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6%一路反弹到4.0%,跌幅达140bp。与此同时,信用违约事件也愈发频繁,自2015到2018年,债券市场共发生162起违约事件,2016-2017年共有127只债券违约,当中不乏债项评级和主体评级AA+的债券,而2014年只有6只债券违约。

2017年之后进入第二阶段,主要是金融去产能,消灭冗余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民工。道理很简单,有泡沫的时候蛋糕大了,金融机构都有钱赚,冒险经营的机构也不会踩雷。但泡沫破了就惨了,根本不需要那么多金融机构和金融民工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有机构打着理财的名义非法集资,承诺20%固定收益,然后拿去投股市,当股市大幅上涨的时候,不仅可以兑现高收益,还能赚一大笔,养活一批伪金融家,但当股市暴跌的时候,不仅兑现不了客户的本金和收益,连自己也要破产,机构和人员都要缩编。

实际上,这种去产能在金融的外围圈层已经比较彻底,比如P2P。根据网贷之家的统计,从2015年开始,P2P平台的问题开始集中爆发,仅2015年一年就有1294家平台跑路或出现问题,2016年更是多达1731家,截至2017年多达4000多家P2P平台都爆出问题。不仅数量多,而且很多大平台的资金规模惊人。e租宝涉案581亿,波及90万人,泛亚涉案430亿,波及22万人。这些平台跑路有主观诈骗因素,但也和金融去产能的客观环境有关,泡沫没了,他们的生存失去了根基,最后只能跑路,完成了一种变相的去产能。

消失的金融机构:安邦包商事件背后的逻辑

似曾相识的手法:总有一种方式让你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