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临期不是过期折扣带来人气 临期食品成了热门生意(2)

2019-08-09 08:42栏目:美食

  邱喆说:“我们在运营的过程中发现,消费者大多数时候真正在意的不是保质期而是价格。之所以会挑保质期,主要是因为市面上出售的商品即便保质期有差异,价格也相同,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难以被满足。一旦提供差异化定价,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便不再拒绝临期商品。”

  一些线下的门店主打进口折扣食品,也与越来越多人青睐进口商品相关。徐鹏说,他们主要的消费群体对价格的敏感性相对较高,但大家都有买好产品尤其是买进口商品的意愿,这其中也暗合了消费升级的大势。

  市场规模庞大,未来仍可想象

  临期食品生意究竟有多大?

  雷勇说,每年全国因为流通效率低下而造成的食品损耗多达上千亿元。徐鹏就进口食品算了一笔账:2017年,中国进口食品金额已经突破600亿美元,按5%的库存沉淀计算,这就是上百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而且规模还会不断扩大”。

  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仅零食行业,全国目前年产值就已超过2万亿元。如此庞大的市场中,如何减少临期食品的浪费,的确值得探讨。

  不过,当前针对临期食品的各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有的消费者抱怨对商品保质期的提示尚不到位。北京居民张女士说,她每次买打折食品,都会仔细看看保质期,预估自家能不能在保质期内食用完。但一些不清楚情况的消费者,往往看价格合适就拿走了。按照相关规定,食品经营者在售卖临期食品时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但笔者走访发现,一些出售进口临期食品的折扣店没有对商品保质期进行提示,消费者在选购此类商品时还需注意。

  也有消费者表示,对进口食品折扣店究竟能省多少,大部分其实不知情。“只觉得和同类商品比较起来应该是挺便宜的,具体这款商品怎么样、原价多少、打了几折,也不会去仔细查询,只希望使用感受还不错。”一名正在折扣店里选购的年轻小伙儿说。在一些线下进口食品折扣店,商品的原价、折扣等信息不全,基本是“一口价”的方式,这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赚的还是信息不透明的钱”。

  而对于线上平台来说,如何将新的商业模式推向消费者和食品厂商、品牌商,理顺跟现有零售体系的关系,则是需要突破的问题。

  不少商家谋划着更多动作。饴食货仓的新店还在继续开出,未来计划进一步拓展品类;善食者联盟计划打通与线下渠道的合作,打破渠道对食品允收期的限制;好食期希望将每年因为流通效率低而造成的上千亿元食品损耗降到最低……关于临期食品的未来,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