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工程院院士:5G商用提速条件成熟 达到规模或需(2)

2019-06-08 12:44栏目:财经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消费者而言,要体验5G服务,需要更换手机,但目前测试、预商用的5G手机价格过高,令消费者望而却步,是否会对5G商用造成阻滞?

  邬贺铨:一般来讲,新一代产品的规模较小,用户量少的时候,研发投资成本肯定都要分摊到销售上,自然一开始的价格都比较高,实际上2G、3G、4G开始都有类似的情况,随着用户多了,成本自然会下降。

  前一段时间内没有发牌照,所有的公司只是做个样品,没有成规模,如果从样品来预估手机终端的价格,确实离大家心理接受的程度相差太远。现在正式发放商用牌照了,相当于给手机厂商一个全面铺开的信号,只要量产,终端的成本就能下降。随着时间往后推,那么终端可选择的品种多样了,有不同价格不同档次的终端投向市场,会有价格与4G相当的终端。

  可能有一批感觉经济能力承受得起,而且有需求的用户会先行尝试,随着终端的价格下降,网络的覆盖范围更宽,用户也会逐渐增长,这是一个规律。如果一开始就有大量的用户,网络跟不上,也没办法做好。

  中国新闻周刊:物联网或将是5G最主要的应用场景,特别是车联网技术,目前布局如何?

  邬贺铨:未来辅助驾驶、无人驾驶会是5G商用的一个很好的场景,目前来看自动驾驶还是比较远一点,因为毕竟不是说有5G就行了,5G只是帮助自动驾驶的一种很好的手段,而自动驾驶还需要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包括雷达等等,还需要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升级,以及管理制度、法规的完善,所以这是比较遥远的。

  从目前来看,辅助驾驶是可以做的,对5G肯定是很好的应用,此前预商用实验,也有些运营商同汽车企业合作,但也需要完善整个道路设施,以及降低联网汽车的成本等方面着力,才能带动辅助驾驶的发展。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看来,中国要真正达到5G商用规模化的发展,还需要怎样的一个过程?

  邬贺铨:到现在,我们国家3G、4G的移动的用户,只是占所有移动用户的85%左右,5G要发展到这个程度,时间不会比4G所用的时间短。4G到现在用了六七年,5G需要的时间至少比4G更长。

  当然5G同样会遇到移动通信的一些问题,比如基站选址问题,尽管中国的基站的电磁辐射指标比欧美都要严格很多,严格10倍了,但很多中国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还是会担心辐射,所以对基站的选址并不是那么容易。

  在频率问题上,我们现在是工作在6GHz(千兆赫兹)以下的频段,这个频段与毫米波频段相比建网相对更快一些,但能得到的最高峰值带宽不如毫米波频段,所以未来中国5G还要采用毫米波频段,但毫米波频段上的频率已经预先分配给其他用途,所以需要进行协调,这里边有些部门利益等问题,需要政府来解决,包括基站的选址,也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引导。

  此外,在很多基础核心技术上,还需要继续加大技术开发和可控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