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健康保险资管中心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财政杠杆大有可为 货币政策重在“直达”
原标题:昆仑健康保险资管中心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财政杠杆大有可为,货币政策重在“直达”
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可以看出,今年的各项政策都是围绕“六稳”特别是“六保”展开的,尤其是聚焦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展开的。如何理解与把握现阶段的经济形势和下一阶段的政策部署?为此,《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了金融领域专业人士昆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资产管理中心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对政府工作报告透露的重要信息予以解读。
证券日报:“稳就业、保民生”为什么会成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中之重?
张玮:眼下已经到年中,如果再强调全年经济目标,留给后面半年的任务就会非常繁重,从而对稳就业和保民生造成“挤占”。从“三驾马车”的作用来看,对经济总量贡献最大的是投资(基建投资)和消费,但消费受制于疫情因素不能全面修复,如果过分强调总量的话,社会资源就会过分集中于基建投资,未必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在保障经济总量和稳就业之间,选择了就业优先。尽管“稳就业”也对应着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经济贡献,但这部分贡献更多来自于规模以上企业,并非小微民企。而小微民企又吸收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两会用了大量篇幅谈论就业和民生问题符合预期,毕竟疫情的冲击是广泛、持续的,不少小微民企不得不关门,即便没有裁员,企业吸收新进就业的能力也大打折扣。值得注意的是,就业问题并非“一次性”的冲击,而是陆陆续续脉冲式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具有波段性:今年一季度对内需的冲击是第一波,也是最明显的。疫情首先冲击的是东亚,进而蔓延至欧美,现在又大有向亚非拉新兴市场国家蔓延的态势。疫情对全球经济的这三波冲击,很可能会改变跨国产业链,不仅压缩中美、中欧之间的贸易往来,更有可能令“亚非拉”新兴市场的增长苗头“熄火”。果真如此,后面将会看到外需回落带来的企业订单回落,对于国内(尤其是民营制造业)的冲击会陆续显现。
考虑到疫情潜在的长期化趋势,“稳就业、保民生”不仅仅是今年的经济工作重点,更有可能贯穿整个“十四五”。
证券日报:将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控制在3.5%左右,有何现实意义?
张玮:全年CPI均值控制在3.5%左右,这里面有个隐藏的前提,就是粮食供给充足。外围不能以粮食和畜肉类问题作为贸易问题的“筹码”。
另外,前段时间神仙打架所纠结的“赤字货币化”,也与通胀预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当真施行MMT(现代货币理论的简称)所推崇的赤字货币化,就意味着通胀压力不再需要关注,即便通胀再高,赤字货币化依旧会压低利率。从目前情况来看,MMT在中国是吃不开了,至少现阶段利率和政策空间都意味着中国没必要“饮鸩”。如此一来,对于通胀走高的担忧又被重新摆上台面。当然,3.5%这个CPI数值与非洲猪瘟横行时期相比较还是比较“中性”的,后续只要没有粮食和畜肉类的供给压力,目前的通胀预期还是可以接受的。
对于PPI(生产价格指数),受制于疫情和全球贸易变化带来的“弱需求”,恐怕还会低位运行。至少对于中国来讲,不管是债务展期还是派发货币,至少可以解决当下的债务问题。“债务-通缩”陷阱还不到火烧眉毛的时候。
证券日报:如何看待“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
张玮:首先,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突出“以上”两个字,意味着实际赤字率只高不低。
其次,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