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记者调查:家门口,为何难有好医生?(3)

2019-08-25 11:04栏目:房产
TAG:

出于对三甲医院专家的信任,平时门可罗雀的社区医院,短暂热闹起来。不少病情急需干预治疗的患者,也由此被医生发现,优先安排住进上级医院。而这样的由下至上,推荐转诊的程序,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几乎是常态。比如,在英国,只有10%的门诊发生在医院,内容大多是一些专科病和大型手术,其余的90%,由遍布各个社区的医生私人诊所完成,自然也就没有了患者拥堵医院的烦恼。

航空总医院主任医师 吴国平:医疗体系就像一个循环,基层的医疗网点就是微循环,如果微循环的环境不好,那整个循环系统就要出问题。为什么很多一些大医院大夫不愿意到基层来?利益受到影响,我在大医院看病,我时间放在这个地方,效率是不一样的。

此次卫健委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的意见》,就是以经济杠杆,来推进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医生开办私人诊所,相当于创业当老板,凭技术为自己赚钱。心态转变,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 焦雅辉:那么我们这一次试点就是在定制标准的时候,最主要看你医生的水平,得达到足够的能够独立处理,你遇到一些突发或者是意想不到的状况。你的临床工作年限不够的,临床经验不够是处理不了这样情况,对于医疗质量和安全是没有办法保证的,所以我们要求你至少有五年,还得是中职职称临床经验,你可以开诊所。

目前,我国医学生毕业5年后,即可开始申请中级职称。这一年龄,恰恰处于他人生体力、精力最充沛,同时临床经验不断上升,日趋丰富的黄金阶段。是依旧秉持着传统的发展路线,晋升职称、熬资历,还是另辟蹊径,开辟新战场?需要衡量的因素,实在过于沉重:公立医院编制意味着铁饭碗,背后还积聚着大量医疗资源、技术、上升通道,而医生与医院的名气,往往又存在互相加持。利益环环相扣之下,即使有人勇敢做出选择,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又能欣然接受吗?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朱恒鹏:这样的医生,他们如果想出来,一般院长是不太支持甚至是反对的。一周五天三天在医院上班,两天自己出去开诊所,医院管理的复杂性,内部的平衡很难,就是基本是一些要么是明确禁止,要么是一些有形的障碍和壁垒。以后单位你就受歧视了,晋升职称的机会,进修的机会就没有了。

此次《意见》提出,试点城市的医生可以通过全职、兼职两种方式开办诊所。相较于完全从公立医院辞职,“牺牲”色彩不那么浓重的“兼职”,似乎是一个能够综合多方利益的好方法。然而,如同当年医生多点执业“叫好不叫座”一样,“兼职”也同样不能避免医生与执业单位产生纠纷。在专家看来,这背后折射的是,医生在身份上仍属于“单位人”而不是“自由人”的尴尬困境。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 焦雅辉:我觉得这个跟我们国家整个对于劳动关系的管理,这个成熟度也有关系,那么我们现在要求的就是,你这个医生跟主职业机构以这种协议和劳动合同的方式,通过协议的方式约定双方的责权利写清楚,约定了以后那么我其它这个时间,在其它各个机构职业的话,那是我自己的事情。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朱恒鹏:有些人适合在公立医院干,有些人适合干诊所,有些人适合办日间手术中心。我们很难先验地跟每个人设计一个最佳路径,试验的机会越多,最后找到最适合的模式概率也会越高。不能离开公立医院,离开公立医院就不能回来了,好多能离开的,也不敢离开了。

360多万的在册医师看数量不多,可一旦能够流动起来,那能量就会增大很多倍。更重要的是,一旦流动起来,就和网约护士一样,会更靠近人群,让患者更方便的体验到优质医疗资源,同时也会帮助医生群体增长收入,要想成为优秀的医生,需要付出更长时间的校园学习,比同龄人一起步就少挣了好几年钱。而如果平均工资只比社会的平均工资高一点点,性能价格比的确太低了,这也就难怪有很多的青年学子不愿意学医。而反过来,如果有尊重,有更高的收入,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就会有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医生的行列,成为我们每一个生命的保护者。所以,我们才是好的医疗改革的真正受益者。

(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