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记者体验120急救第一线 饿肚也无怨

2019-07-24 12:46栏目:房产

记者体验120急救第一线 饿肚也无怨

  炎热天气下中暑、热射病患者人数骤升 返回不到半小时急救人员就要赶赴下一个现场

  7月22日,沈城气温“炎”值爆表。在这样的高温酷暑里,多数人想到的应该就是在空调房里避暑,避免室外活动。然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整天头顶烈日,脚踩“风火轮”奔波于沈城的大街小巷,给每一个生命受到威胁的人带去希望。随着熟悉的警笛声响起,沈阳120指挥中心的急救车也变得忙碌起来——运载出诊的病人中,中暑、热射病患者所占比例不断提升。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以一名体验者的身份,与急救小组成员肩并肩,体验急救工作的不易。

  刚回到站里又接到新任务

  10时许,沈城室外气温急剧攀升。在沈河区急救中心站,站长高晓宇刚执行完一趟急诊任务回到站里,墨绿色的工作服衣裤已经全部湿透。“天气实在太热了,急救任务肯定会增加,同志们大家都抖擞精神啊!”高晓宇喊了一嗓子,既是告知大家,也是提醒自己。身为站长,平时在站里担当总指挥,但随着接诊量骤增,站长也得随车出诊。

  高晓宇还没来得及赶回休息室,又一通电话来了。“津桥路、小什字街附近居民小区,有一位老年人,刚刚被发现在家中昏迷,生命指征微弱,疑与天热有关……”没等电话说完,高晓宇已经跳上急救车,随车护士、担架员也随即登车,司机发动车子,驶向目的地。

  老人因家中温度太高昏迷

  “挺幸运,这是一个新小区,有电梯。”高晓宇对担架员说。平时心细的她熟记各居民小区情况,如果没有电梯,担架员只有靠手抬肩扛运送病人。

  一路跟随,记者赶到突发事件现场:一名69岁的老大爷在家,以为自家有南北窗户空气能对流,于是既没使用空调,也没打开风扇。可是,由于天气闷热无风,室温太高,再加上老人过去有心脑血管疾病史,各种因素叠加一起,导致他犯病。急救员抵达时,老人已陷入昏迷。

  高晓宇携急救人员一齐努力,将老人从楼上抬下来,再抬入急救车,紧急驶向附近医院……幸运的是,抵达医院后,经全力救治,老人脱离生命危险。

  伏天诱发热射病极度危险

  “最危险的是热射病!”高晓宇回忆,她不久前接手一例典型的高温病例:某工地一名工人,因为天气炎热,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工作时间较长,突然出现昏迷、大汗淋漓、抽搐、呕吐等不适症状,同事见状后立即拨打120。高晓宇所在急救小组立即将其送到医院抢救。

  医生接诊后,通过检查发现,这名三十岁出头的患者高烧至41℃多且呼吸急促、重度昏迷、全身抽搐呕吐、大小便失禁、多器官功能损害,诊断为热射病。

  “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再晚几分钟患者可能再也醒不过来。”高晓宇感慨。医院重症监护室医护团队第一时间对患者实施抢救,用冰帽、冰毯、冰袋、冰盐水灌胃等措施给患者降温,再开通静脉补液等多项抢救举措。经过一系列抢救,患者最终脱离危险。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激增

  “急救车出车频次的增高,与高温天有直接的关联。”沈阳急救中心相关人员介绍,这几天,急救车使用时间集中在8时到16时,这是一天里气温最高的时段,这个时段的出车量占全天的50%左右。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人数骤升,其中天气炎热是主要诱发因素之一。

  高晓宇解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气温有着明显关系。这是因为天太热,有些患有心血管病的患者,尤其是比较胖的患者怕热喜吹空调,这样往往会因室内外温度反差较大引发呼吸道疾病,从而诱发心血管病的发生或加重。而高温高湿天气,人们容易烦躁、紧张、抑郁,又因天气燥热致睡眠不好,大量出汗导致人体水分丧失,血液黏稠度升高,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被别人需要是种幸福

  根据沈阳急救中心的数据显示,急救中心以下几个区域出车次数较高:首先是在高温作业的车间,该区域通风差、湿度大,则容易发生中暑;其次是农业及露天作业时,受阳光直接暴晒,再加上大地受阳光的暴晒,使大气温度升高,长时间在外作业也容易发生中暑;此外,密闭汽车内也成为发生中暑的重要危险环境。

  记者了解到,仅沈河区急救中心站,4个小时里就出车10车次,这期间,急救人员没有在室内休息超过半小时,身上的衣服也一直没干过。眼看到了午饭时间,急救小组人员刚回到休息室,才刚喝了几口水,新的任务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