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守护好2300万人的“大水缸”——来自大伙房水源地的蹲点报告

2019-05-08 11:49栏目:房产

  4月下旬的辽东山区,绿树擎天,山花烂漫。

  沿着密林中的公路一路前行,大伙房水库就在前方。

  阳光下,一湖碧水卧于群山之间,宛若镶嵌于天地间的一块碧玉,熠熠生辉。

  建成于1958年的大伙房水库,最初主要用于防洪、灌溉、养鱼、发电。

  时光推移,时代又赋予“大伙房”新的责任:为下游七城市居民提供饮用水,成为我省半数以上人口的“大水缸”。其水质优劣,事关2300万人的饮水安全、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曾经,工业企业、养殖场、生活垃圾、农药化肥带来的污染,让“大伙房”的水质令人忧心。

  从2013年开始,抚顺市全面启动大伙房水源保护区综合治理行动。

  6年过去,治理效果咋样?“大水缸”的水质是啥级别?

  连日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大伙房水源地,探访抚顺是怎么看护这个“大水缸”的,尤其是面对库区点源和面源污染是如何治理的。

  通过十余天的蹲点采访,记者发现,保护区内曾经的工业企业、农耕地、养殖场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青草绿树、湿地公园、有机农业基地。

  入库的“每一滴水”都有人管理

  4月24日清晨,还不到6点,东洲区章党镇营盘村村民朱海涛就走出家门,沿着穿村而过的营盘河慢慢地走着,查看着。

  身为村级河长,他每天都要到村里和周边的大小河流边走走,清理生活垃圾和河流漂浮物。

  “村级河长不是官,但责任比山大。”朱海涛告诉记者,河长不仅负责河道保洁,平时还要自己做榜样,加强宣传,引导村民爱护环境。

  现在,抚顺市已建起市、县、乡、村四级河长责任体系,“河长制”确保进入大伙房水库的“每一滴水”都有人管理、有人负责。

  “前面就是一级保护区了,已经生态封育了。”朱海涛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前方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钢丝围栏。

  “我家原来就住在隔离护栏的那一边,生态封育后,政府给了27万元补偿金,家里买了新房。”村民周绍平告诉记者。虽说4年前搬离了,他还时不时来大伙房水库周边走一走。

  营盘村位于大伙房水库北岸集水区,周绍平原来就住在离水库五六百米的地方。

  为保护水源,搬迁、退耕还草,周绍平举双手赞成,“你看现在多好,到处是绿树青草,水清了,环境也美了”。

  2013年年底,抚顺市全面启动大伙房水源综合治理工作。一级保护区实行退耕自然封育、畜禽养殖退出、移民搬迁。

  截至2018年年底,大伙房水库一级保护区基本实现封闭管护,2000公顷土地退耕还草,15家畜禽养殖场(户)搬迁,442.5公里围栏建设基本完成,240户居民完成生态移民。

  退耕还草既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污染,自然生长、茂密的蒿草又起到阻隔污染物入库的作用,成为“大伙房”的一道“自然防护网”。

  捧上“金饭碗”农民因“水”得福

  4月25日,清原满族自治县县城以南20多公里处,汽车在乡间穿行,眼看到了路的尽头。一座座农家小院分散在山腰,山下一湾清水。这里就是处于大伙房水源地准保护区内的大苏河乡平岭后村。

  村党支部书记刘忠祥从清澈的溪流里捧起水敷在脸上,“真清凉啊!”

  刘忠祥是土生土长的平岭后村人,他说,眼前的这条小河就是注入大伙房水库的红河。

  平岭后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畜牧村。“有的农户能养一两百只羊。”刘忠祥说,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村子周边的青山渐渐褪去绿色,红河水也越来越浑。

  为了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平岭后村开始了艰辛的产业转型。牛羊不养了,政府支持村民发展有机农业,一批养殖户变成了林农、药农。

  12时许,忙活一上午的村民王庆民和老伴儿坐在山腰上吃起午饭。王庆民这几天整天在山上忙着采摘刺嫩芽。

  望着满山的刺嫩芽,王庆民美滋滋地告诉记者:“今年,家里种的刺嫩芽产量能达到6000多公斤,按每公斤40元计算,20多天的采摘期就能收入20多万元。”

  “前几年,政府鼓励水源地保护区里的农民发展经济林,当时还担心不挣钱。现在看,这条路走对了,不仅绿化了荒山,还涵养了水源。”王庆民感慨地说。

  为了解决保护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自2014年起,省和抚顺市相继出台政策鼓励经营主体和农民在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内发展有机农业,对发展有机中药材、经济林等产业的经营主体,达到一定种植面积的,根据产业类别给予补贴。

  刘忠祥说,如今村里的有机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山野菜、经济林、中草药已经成为主导产业。

  小流域水质变好更适合林蛙生存,不少村民挖了蛙塘又干起林蛙养殖。

  生态环境变美,带动了大苏河乡的旅游业发展,南天门、红河峡谷都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区。水清了,林密了,村民的致富路也越走越宽。

  垃圾不出院污水循环用

  环境好了,村民富了,村容村貌也大变样。

  洁净的村道,清澈的河流,清新的空气……踏入处于水源地二级保护区的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古楼村,一幅美丽新农村的图画徐徐展开。

  行走在村道上,记者发现这个有着千余户人口的村庄,竟然没有一个垃圾箱。

  “没有垃圾,还用什么垃圾箱!”古楼村党支部书记李玉中自豪地说。

  “怎么能没有垃圾?”

  李玉中笑着说:“秘诀就是‘五指分类法’,垃圾一分类,就把垃圾分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