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山村2年的振兴之路 路通人和干劲足 巨屋村“大变样”
烟台时刻1月16日讯(记者 李俊锋 通讯员 边恒博 周文豪)深冬的栖霞市观里镇巨屋村,万物安宁,气息深藏。在海莱线方山脚下向南,弯过一道山岭,一条5米宽新修的水泥路直达村口。村前,一条旱河横贯东西。桥头,一座崭新的黑金色欧美庄园式进村牌坊跨路伫立,在山村冬景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精神气派。村内8米宽水泥硬化主街、60盏新路灯,村外580多亩现代苹果产业园、新修整的10多亩水塘、新打的320米的深井……,这一切都透露着:一个落后闭塞的山村正孕育着振兴的生机,焕发着蓬勃的力量。
修路治水“强筋骨”,村子腰板“变硬”了
“路”曾是巨屋村村民最大的心病。“以前村里只有一条宽不足3米的土路,凹凸不平。晴天还好,一到下雨天,经常看到骑摩托车的村民栽跟头,摔得浑身是泥。小车底盘太低过不来,走路鞋子全是泥巴。远处的亲戚想来串门,一想起路不好走,也就懒得来。”说起以前村里的交通状况,村民孙玲玲颇为唏嘘。韦梅娘家莱阳谭格庄镇,嫁到巨屋村做媳妇已经20年了,说起进村路,她更是感慨万分。“以前路没修好,这个道坑坑洼洼没法走。我怀孕的时候一路上摔过好几跤,男人说多亏孩子命大。前几年,邻村都修水泥路了,就俺村还是泥路,去赶个集,一说巨屋的,都知道俺村路不好走,真的是脸上不光彩,腰板也硬不起来。”
巨屋村位于栖霞市观里镇最南边,接壤莱阳谭格庄镇,全村423户1217人,是观里镇一个较大较老的自然村。村子虽大,但落后的硬件设施一直制约着村子发展。这种状况,直到近两年才发生了明显变化:2017年10月,修整了通向苹果园的上山路;2019年6月,修筑了水泥进村路,7月,硬化了村内主街,11月深挖了村头水塘,12月打出了320米深水井。“年轻人多数进城了,进果园没有个好路,以前下苹果大多是老人拿筐往外抬,真是太累了。种苹果主要看天吃饭。现在好了,有了路,收苹果的车可以开到地头,有了水塘和水井,一年浇地都不愁了。别的村有的咱也都有了,好比一个人有了好筋骨,再出去咱这腰板也硬气了”村民韦梅说。
产业富农“长血肉”,村子底气“变足”了
巨屋村拥有土地3300多亩,其中苹果园2500多亩,苹果种植是村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随着树龄老化,加上管理技术的落后,群众普遍感到出力多、投入大,收入和效益低。2018年,村子抓住栖霞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有利契机,积极调整苹果种植结构。村党支部牵头164户共500多人成立了强茂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580亩果园搞水肥一体化苹果种植,其中集体土地120亩。土地流转费用每亩944元,村民每天田间劳动工资100多元,苹果销售利润的20%归村里所有。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到合作社还可实现苹果销售的二次分红。仅土地流转一项,村集体一年收入就增长了11万元。
现代苹果种植示范业园集中成片,涉及观里镇6个村庄2000余亩,其中巨屋村580亩。记者在村前的示范园里看到,以宽行密植技术新栽的一株株苹果幼株枝干劲挺,行间一根根2米多高水泥立柱守护其中。寒风料峭,村里30多名管理人员正在园里给果树松绑拉枝的铁丝,干得热火朝天。“你看我们村这示范园真不错,树栽得整齐漂亮,管理上有技术员帮助指导。最让人觉得了不起的就是这水肥一体化,化肥直接化到水里,用水泵管道将肥水送到苹果树下,还是滴管,省水又省肥。通过这种技术种植的苹果产量高,还好吃,肯定能卖上好价钱。在家收入比城里到打工高了,谁还出去啊,出去的也得吸引回来。”村民孙玲玲底气十足地说。
书记带头“拼命干”,村子面貌“变新”了
从暮气沉沉到生机勃勃,巨屋村仅用了2年。这对一个身处栖霞、莱阳两市交界,交通不便的山村来讲,实在令人啧啧称奇。是什么样的人,又是什么样的力量催生了这种变化呢?记者在村头的村委办公室找到了村子“大变样”的答案。80岁的老书记徐孟学主动拉着记者的手说:“我们村路通了、大街硬化了、路灯亮了、有水井了。我们村委还有老人活动室、村民图书室,整个村容村貌都整洁了。这一切都得归功于林桂强,他心里装着大家伙、能干事儿,能干成事儿,我全力支持他。”“我们村没有一个不说他好的……”大伙儿说的林桂强是巨屋村党支部书记,有头脑、能吃苦又有技术,是村里靠种苹果较早致富的人,2017年底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