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麻辣财经:财政与金融,“两只手”如何协同发力?

2019-07-01 15:20栏目:财经

  今天是个大日子。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日子。从1921年成立到现在,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8年的历程,差不多快一个世纪了。而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今年也将迎来70岁的生日。

  记得麻辣姐小时候,大人们对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现在重温这句话就会发现,我们的几代人,特别是坚守在工作岗位、学习岗位的人们,几乎都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1949年到2019年,应该说新中国走过了波澜壮阔的70年。在这70年里,中国经济实力是在不断的增强,经济地位是显著的提升,经济影响是日益的扩大。”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说,财政和金融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同样经历了曲折而又辉煌的发展历程。

  6月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办的《新中国70年财政金融协同创新理论研讨会》举行,就是想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总结中国财政金融协同配合的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探寻未来中国财政金融协同创新的发展方向或者说路径。

  在经济运行中,财政与金融的关系是怎样的?应该怎样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作用,实现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与会大咖们发表了不少高见,咱们一起来听听吧。

  经济波动很难靠单一政策平复,需要协同创新打“组合拳”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两者之间如何协同创新发挥更大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认为。

  “近年来,中央更加重视运用财政和金融政策这两个逆周期的调节工具,更注重发挥两大政策的协同效应。”何德旭说,从全球范围看,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蔓延,让人们普遍意识到,经济波动很难依靠单一政策平复,各个国家越来越重视经济政策的“组合拳”。

  “国家的宏观经济的职能,要保持持续协调发展,财政和金融政策是需要协同的。”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说,财政政策要有逆周期的概念,今年政府特别关注减税降费,这个就是逆周期政策,非常好。中国的金融货币政策也挺有意思,把稳定经济增长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在重大的时刻,央行都释放了很好的货币政策信号,并创造了一系列的便利工具,对经济稳定运行起到了保障作用。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GDP规模当初只有365亿元,到2018年已经超过90万亿元。“在漫长的40年里,你会发现中国有两个东西没出现:一个是没有出现过恶性的投资,还有一个是没有出现过真正的经济危机。”吴晓球说。

  应该说, 中国是有过通货膨胀的,但是没有出现持续性的恶性通货膨胀。这说明,中国并不是靠简单的印钞票推动经济增长,而是靠改革创新,包括人口红利、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这是中国经济增长重要的动力。

  可以看出来,中国经济不是简单通过货币数量的扩张,所以没有出现比较长期的通货膨胀,也就是货币的大幅度贬值。但在其他国家的发展中,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

  还有,中国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危机。也就是说,在货币金融环境下通常会发生的一些问题,中国却没有发生。这是因为,宏观调控对于调节经济的周期性,货币政策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协调创新,在三个方面存在循环不畅

  “财政金融协同创新,实际上折射的是,它所植根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现在我们谈到财政金融协同创新的时候,表述的是新时代的事情,讲述的是新时代的故事。 ”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认为,财政与金融要协同创新,但在哪个部位协同,在哪些方面创新,需要我们多花些心思。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出现了新变化,经济发展的阶段也有新变化。美好生活对应的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

  过去的协调和创新,是围绕着如何去做大经济规模,如何去提高经济增速来做文章的。所以,财政与金融政策是双紧双松、松紧搭配,通过供需总量的调节推动经济增长,做大经济的规模。

  “现在,则要按照新的发展理念,把质量和效益放在规模和增速之前。这个时候财政与金融之间的协同,不仅要盯着经济增速,而且要盯着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两者相融的道路来。”高培勇强调,这个时候,财政与金融协同主要着力点要放在供给一侧,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来满足人民的需求。 在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宏观经济政策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于政策的层面,必须是政策+改革,而且主要靠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