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工程院院士:5G商用提速条件成熟 达到规模或需

2019-06-08 12:44栏目:财经

  5G建设周期比4G还要长,如果每年的投资强度和过去类似,那么经过8~10年,投1万多亿元,差不多能完成.

  6月6日上午,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行情600050,诊股)和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这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

  按照此前工信部的计划,中国5G应用时间表是2018年试点,2019年预商用,2020年正式商用。与原计划相比,5G商用时间大大提前。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 5G提速是技术驱动、市场需求和产业成熟度的结果,但目前还有诸多瓶颈。

  提速是技术驱动和市场需求及产业成熟度的结果

  中国新闻周刊:从2016年1月正式开展5G技术试验,到今天发放第一批牌照,只用了3年半时间,与3G、4G时代相比,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为何会有这样的速度?

  邬贺铨:3G、4G的时候,基本都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发放牌照几年之后,我们才开始发放牌照。而到了5G,我们基本进入了世界第一梯队。目前只有韩国、美国等少数国家发放了5G牌照,而我们未来的5G规模将远远大于这些国家。

  所以,虽然我们不能说是第一个商用5G的国家,但和3G、4G的时候相比,我们这次做到跟发达国家同步,而且是最早使用5G的国家之一,这其中,既有在3G、4G的时候打下的全面的技术基础,也有中国通过5G带动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愿望。

  有了技术基础,而且产业准备也较充分,所以现在来看,我们已经具有了启动商用的条件。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工信部已经先后开展了三个阶段5G技术研发实验工作,实验效果不错,是否表示已经具备5G商用的技术基础?

  邬贺铨:从基站的成熟度来讲,像华为这样的企业,5G基站对外发货已经超过10万个,5G基站与4G相比不仅是性能而且在体积、功耗都有很大改进,基站已经相当成熟了。

  在终端方面,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商用,但网络与终端的体验并不理想,根据报道,我们的终端会比发达国家已经商用的终端好。但跟4G比,5G终端还有些问题。第一,现在终端的品种类型还不够多,不足以提供给用户更多的选择。第二,终端的价格还比较贵,可能还要等到一定的规模才能显著降价。第三,终端的稳定性等方面可能还需要考验。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停滞不前,没有商用也不可能成熟,还需要继续努力。

  另外,建网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网络需要实现覆盖,否则用户体验就不会好。建网既有投资的问题,也有施工的问题,还有基站选址等问题,这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一开始商用也只能是在一些较大的城市,比较热点的地区,逐步扩大覆盖。

  而且,5G的频率比实际高,在高的频率上面,传播条件会受到干扰,因此需要在商用中考验。目前做了一些预商用实验和测试,但只有全面推到商用,才是真正的检验,所以还需要在商用过程中来完善。

  更重要一点,5G关键还是要靠应用和市场驱动,如果没有给用户创造价值,用户也不会去买5G的业务和终端,所以更多的要在商业过程中,不断地推动业务和应用的开发,未来更多的应用肯定是面向产业的,而产业方面离不开垂直行业的配合。

  5G商用达到规模,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中国新闻周刊:4G在中国经过6年多的发展,三大电信运营商在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中投入巨大,至今尚未收回成本。现在又要开始5G的建设,成本问题将如何解决?

  邬贺铨:4G的建设花了六七年的时间,大概是7000亿元到8000亿元的建设投资,相当于运营商每年投入1000多亿元,和此前每年运营商的投入规模差不多。

  5G建设周期可能会比4G还要长,如果每年的投资强度还跟以前差不多的话,那么经过8~10年,投1万多亿元,差不多能完成。当然,运营商的投入还是希望通过业务运营得到回报,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业务和应用。

  4G的时候投入没有得到足够的回报,原因有很多,但是你要看到在4G投入这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单位流量资费是前几年的1/10,也就是说,如果运营商不降价,应该早就盈利了。运营商也要发挥社会责任,为整个国家的信息化做一些贡献,所以看起来好像4G的建设没有创造很多的回报,但实际上这个回报不仅限于运营商收入,更体现在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上。因此,5G很大程度也是体现在社会效益上面,更多的体现在社会的信息化,以及产业数字化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