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华北明珠”70年变迁(2)

2019-05-31 10:51栏目:财经

  民国《新安志序》记载,“太行东倾而恒山起伏,涧壑所自出之水涓流盘会,积川循陆入于海,中流九溪,错合交潴为白洋淀。广宽方数十里,港浍辐辏、终古不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洋淀周边均列为蓄滞洪区使用,当时白洋淀水位达到10.5米时(大沽高程,以下同),蓄水量达到10.38亿立方米。

  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至今,白洋淀共发生了4次“干淀”现象:1965年12月-1966年7月;1972年10月-1973年6月;1976年1月-1976年7月;1983年7月-1988年7月。

  白洋淀连续5年干涸,给当地水乡百姓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淀区村民回忆称:“那个时候淀底都能跑汽车了”。

  改革开放后,白洋淀流域工农业迅速发展,淀中村人口急剧增加,人工养殖星罗棋布,各种点源、面源污染物不断增加,使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

  白洋淀是平原“浅碟式”湖泊,自身调蓄能力有限。多年来,白洋淀上游修建大中型水库143座,在疏浚河道的同时,基本拦截了上游来水,加之淀区及周围工农业用水量的增加,白洋淀的入淀水量逐渐变小,这些都是导致白洋淀经常喊“渴”的原因。

  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当白洋淀低于6.50米时,当地政府开始给白洋淀补水“解渴”。

  雄安新区安新县农业农村局介绍说,为确保白洋淀不干淀,保护白洋淀生态安全,自1996年至2016年,累计实施35次生态补水。

  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实施了西大洋—王快两库联通工程和南水北调总干渠补水,总入淀量超过1亿立方米。

  2019年2月1日,随着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引黄泵站3台水泵陆续启动,黄河水一路北上,流经豫冀两省23个县(市、区),经过482公里的不息奔流,最终进入白洋淀。这次补水历时28天。这是雄安新区设立后首个永久性水利工程,该工程也成为白洋淀生态补水重要且稳定的水源。

  3月1日至7月10日,河北省保定市分别利用王快水库、西大洋水库、安格庄水库和旺隆水库,向白洋淀及多条主要河道进行生态补水,预计总补水量1.7亿立方米。

  “华北明珠”重绽风采

  白洋淀之于雄安,犹如西湖之于杭州。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地考察时强调,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

  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关系到区域生态安全,关系到雄安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影响着京津冀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过程。

  在雄安新区设立之初,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徐匡迪就曾表示,雄安新区开发建设要以保护和修复白洋淀生态功能为前提,要从改善华北平原生态环境全局着眼,将白洋淀流域生态修复作为一项重大工程同步开展工作。

  雄安新区设立后,由河北省委、省政府组织,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牵头,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为基础,依法依规深化研究,形成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

  这份规划从流域治理角度出发,统筹考虑了水量、水质、生态三大要素,以白洋淀水质、水生态恢复目标为抓手,通过补水、治污、清淤、搬迁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以全面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使“华北明珠”重放光彩。

  2018年,雄安新区清理白洋淀围堤围埝及沟壕水产养殖741处,养殖面积9.1万亩;排查、整治河道、淀区两公里范围内入河入淀排污(排放)口11395个。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局长曹海波说,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白洋淀的水质变得越来越好,目前白洋淀已经有78%的淀泊水质达到四类以上,白洋淀生物物种也越来越多。

  根据《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按照淀区面积360平方公里左右、白洋淀正常水位保持在6.5-7.0米的目标考虑,确定2022年之前生态需水量为3-4亿立方米/年;从远期需求与配置看,2022年之后,随着流域和淀区生态环境治理目标逐步实现,确定生态需水量为3亿立方米/年。

  未来,雄安新区将镶嵌在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之中,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其中,“蓝”指的是水面,“绿”是指森林。届时,新区将展现“林淀环绕的华北水乡,城绿交融的中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