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优先,如何实现聚力增效(3)
多一门技能、掌握一技之长就多一个就业机会。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建议,进一步加强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学科建设,加快构建人工智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帮助青年学生掌握新技能,实现高质量就业。广东省佛山市技师学院装备制造系副主任杨珍则建议,通过加快实施工匠型技能人才培育工程和建设公共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更好地满足全国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的培育需求。
依托经济发展带动新就业
【趋势】
数据显示,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新就业形态发展迅猛。新就业形态创造新机遇,当前个体经营、自由或者自雇就业以及新就业形态等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日渐增多,正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去年以来,我国共享经济、直播经济、数字经济催生大量就业岗位。目前我国已有2亿人实现灵活就业,其中很多是依托互联网的新就业形态。
“平台化、灵活性的新就业形态是实现稳就业的重要载体。新就业形态具有就业容量大、进出门槛低、灵活性和兼职性强等特性,形成‘蓄水池’与‘缓冲器’,在劳动力市场中与标准化就业相互补充。”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指出。
“解决就业问题根本上要靠经济发展。”莫荣认为,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内需将持续扩大,中国经济有强大的增长韧性,中国市场有广阔的增长空间。未来,我国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将给就业市场带来重大变革。他指出,我国已将促进就业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一系列新要求,明确一系列重大任务。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其基本内涵。
专家普遍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将持续存在,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重点群体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同时,新就业形态与传统就业制度的矛盾将开始凸显,这些问题都对我国就业工作提出了挑战。为此,“十四五”期间要继续强化积极就业政策,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政策,推动就业优先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三大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协同。就业政策更完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货币政策更加稳健,共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本报记者 邱玥)
(责编:温璐、曹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