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优先,如何实现聚力增效(2)
莫荣表示,就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和“稳定器”。多年来,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深入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把稳增长、保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着力稳定现有岗位,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给予必要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继续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扩大失业保险返还等阶段性稳岗政策惠及范围,延长以工代训政策实施期限。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从中央到地方,稳就业、促就业已成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广东通过发放就业创业补贴,平均每年为企业降低成本近20亿元,涉及一百多万人次;浙江借助直播带货等“风口”,推动“网红”等各类新业态培训。据不完全统计,现已组织培训500多期,培训2.65万人次;山西发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就业创业服务站”和“公益事业服务站”作用,开展搬迁劳动力信息管理、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服务,对有需求的易地搬迁劳动力,至少提供1次职业培训和3次职业介绍服务……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重中之重
【背景】
2021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90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再加上还有不少往届未就业毕业生在求职,在国内外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促进就业的任务更重。
对于如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指出,下一步,将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将通过学费补偿、高定工资档次、就业补贴等举措,引导毕业生到城乡社区服务,到教育医疗等人才急需的领域就业。同时,稳定“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的招募规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建议,应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不仅可以为基层输送人才,而且也是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建立系统的大学生基层就业引导和培养机制,完善青年基层工作者的职业路径。基层单位应完善和落实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和职业发展路径,将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人才政策扶持范围,对符合条件的提供住房、医疗、落户等支持。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建议,实施“农业人才下乡”计划,国家拿出一部分经费支持应届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可采用每年每人补贴1万元、连续补贴3年的办法,缩小与在城就业人员的收入差距。
张纪南表示,下一步,人社部将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针对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要着力稳定就业岗位,通过保市场主体来稳住就业基本盘,继续落实好吸纳就业补贴、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以工代训等政策。”张纪南说,要着力拓宽就业渠道,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中小微企业,支持劳动者创业,完善灵活就业的劳动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就业空间。
以技能提升破解结构性矛盾
【现象】
在去年人社部组织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不仅场上竞赛热火朝天,场下抢人也格外激烈。其中,一名18岁的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拿到了物联网技能比赛冠军,赛后几家企业抢着要,最后与一家企业签下了百万年薪意向书。
“我国目前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是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一些劳动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有一些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李忠表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岗位需求和劳动力供给不匹配,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不适应岗位的需要。
以传统建筑业为例,目前该行业吸引就业存在不少困难,50后、60后农民工即将“谢幕”,70后、80后农民工供应不足,90后、00后农民工寥寥无几的“三段式”困局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
“农民工群体‘青黄不接’‘代际断层’的问题日渐严峻,劳动力逐年减少,高素质建筑工人依旧短缺。”在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质量管理员邹彬看来,加快推动“农民工”向新型建筑产业工人转型迫在眉睫。要通过推广打造新一代建筑技术产业,以新型平台承接人才转移,形成“人才队伍优化培育——企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双向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