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凯文学校校长谈教师的修为与无奈(3)
“为人师表”、“普通人的道德标准是教师的行为底线”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对于教师的期待,也体现出了人们对教师的“苛刻”。 尤其在现代这个社会环境下,老师们其实有的时候很脆弱。
1. 不想再“好为人师”
这些年由于老师行使惩戒权而遭受家长、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不公正处理、甚至被家长在网上捏造事实污蔑的事屡见不鲜,早已把不少教师的教育热情磨平。
这些也许看上去比较极端,但真正更普遍、也更让人失望的是很多老师越来越认识到教育作用的“有限”,很多人其实是“不可教育的”。
曾经有一位在上海的老教师,分享过他跟一位年轻教师之间的对话。这位年轻教师刚当班主任不久,班里有一位男生各方面都还不错,教师很喜欢,可是妈妈很强势,自我感觉极好,每次总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去要求教师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
这位年轻教师很困惑,她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去和这位家长谈谈,指出她的问题。当她问到这位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意见的时候,得到的回答是“不要去,这位妈妈不会听你的。”
这位年轻的教师总觉得自己是想为家长好,所以不甘心,还是去按自己的想法去“教育”了这位家长,希望这位妈妈能让孩子更独立,不要干预太多,她的行为会间接给孩子带来很多烦恼的……
然而,她得到却是这位妈妈的强势反击:“你为什么说是家长的问题,明明就是你们的问题!”
这位老教师在讲这段经历的时候说,他不知道这会给年轻教师的心里带来什么,但是确实会让越来越多的教师产生对自己职业的绝望感。
2. 内卷式管理中热情和创造力被窒息
2020年11月,一则江苏家长“退出家长群”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还上了央视,这位家长愤怒的表达挑动了很多家长的神经。
说句心里话,现在当家长确实挺不容易的。不过身为教师,其实也有颇多的压力和无奈。
现在一直喊着给学生“减负”,可是教师们的负担却越来越重,教育和安全监管责任也越来越大。这些年来,教育主管部门的强管理带来了学校的更加规范,但也让教师多了很多教学以外的负担。
各种评比、考核检查、记录汇报、责任书等等,其中不乏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让本已教学负担繁重的教师们更加喘不过气来,也不太敢有创造性的想法和实践。
前不久,主管部门为解决所谓“三点半难题”,倡导学校教师做好课后托管服务,延长到五点半。这个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别忘了教师们通常7:30之前就开始上班了,早于社会常规时间一个半小时,如果再延长工作时间做课后托管,那还能剩下多少精力去认真备课、批改作业?
如何给教师真正“减负”,让他们真正潜心做教育,这恐怕是考验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者的重大挑战!
教师这个职业并不神秘,但确实很特殊。为师者,确实有责任既要讲好课,传授知识,又要启发心智,给学生人生道路的指引。
而作为学生和家长包括社会其他人群,也需要对教师多一份理解、支持、和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