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时尚大国”日本崛起的秘诀:用最传统的方法(2)

2019-11-01 11:04栏目:商业时尚

  马克斯:可以说,牛仔裤是日本时尚输出最成功的例子。以镶边牛仔裤为例,1985年左右根本没人关注,美国一些公司更不考虑生产这样的风格,因为他们觉得没什么区别,就像端上来一杯苏打水,里面的冰块是方是圆,他们并不关心。

  对正统性的讨论、坚持,就看是不是来源于这个国家的文化,比如美国生产和摩洛哥生产的区别,这是之前对牛仔裤的认识。镶边牛仔裤创造了另一套解释方法,什么是正统,就看它怎么生产。其实美国很早就停止镶边牛仔裤的生产,所以很多日本公司会宣称,它们用的是最传统的方法生产牛仔裤。这是全球化争论的一个焦点:哪里生产不重要,怎么生产最重要。未来二三十年,这个概念对中国很重要。

  第一财经:日本人对时尚杂志的信任和模仿,使之成为日本潮流趋势重要的传播者。你甚至提到,他们奉杂志为《圣经》。

  马克斯:因为是外来的衣服,肯定要告诉大家如何穿搭。日杂通常有四五个写手,这些人都是上流阶级,他们每天收集简报。很多杂志不像教科书,但是读者买账,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1990年代。比如,一个品牌想做黑、红、绿衬衫,假如杂志上只刊登了黑色款,商店就会立刻卖光,而另两种颜色卖不出去。

  第一财经:从日本民族性格而言,你觉得这种全球化的反向传播,是不是一种必然?

  马克斯:日式思维很重要的一点,它是有一套规则的,判断是不是遵守规则,就看它是不是注重细节。当美国服饰来到日本后,它像一个外来事物,没什么信心,日杂会很具体地告诉你怎么穿,比如袖口要放多少。怎么看他是不是穿的正统常春藤,就看他的细节,这就变成了关于细节的军备竞赛,比谁更注重细节。

  生产商也是如此。有些品牌会说看我们的细节,有些企业会想更多法子。比如,以前牛仔裤是8倍浸染,现在是12倍浸染,变成了关于细节的争论。也许,民族性、文化性对这一现象是有影响的,当代资本主义对这个结构的运作,就是谁能讲一个真正的好故事。

  第一财经:日本流行教父藤原浩说全球化的互联网是“非常方便,但有点无聊”。今天,是不是难以再出现这种潮流聊。今天,是不是难以再出现这种潮流的巨大流动了?

  马克斯:亚文化是边缘化的,也许它会从主流文化吸取养分,但会保持距离,自成一体。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亚文化格局,尤其在美国,可以看到人们对亚文化变得更加宽容,可以说亚文化已死。

  藤原浩这句话,我的理解是,他这么出名,是因为他有别人无法掌握的资讯,他将嘻哈音乐第一个引入日本,那时候挺原始的,你知道什么你就是什么。但现在,人们听嘻哈音乐是很容易的事,所以说,你了解什么也不再重要。可以说,他的整个工作被互联网打破、否定了。

  关于酷的定义是,我有你没有的东西,这个概念在互联网时代不再成立。藤原浩就像一个最有名的球星,但这项运动存在于1975~2000年,现在没有了。现在我们对区别不太关注,对参与更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