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天下第一街”时尚再出发

2019-03-11 16:34栏目:商业时尚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剑军 艾红霞

大江东去,汉水汤汤。在汉水入江口的集家嘴一带,孕育出极富传奇色彩的“天下第一街”——汉正街。

早在500多年前,这条街就“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襄助汉口跻身全国四大名镇。

40年前,汉正街的103名社会无业人员,拿到工商部门颁发的“摊位证”,由此打开了全国商贸流通领域第一个市场化的缺口,汉正街的海量小商品,犹如无数条鲶鱼,激活了个私经济的一池春水,推动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进程。

沧桑40载,沐浴改革春风的汉正街人,以敢为天下先的气概,创造了无数个“第一”。如今,这块1.67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云集商户1.8万余户,各类批发市场54个,年交易额近千亿元。“有故事”的汉正街,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盲侠”郑举选:汉正街首个百万富翁

5月21日下午,汉阳墨水湖畔,一位身材高大的老人,戴着一副墨镜,笑眯眯地迎候记者。

他叫郑举选。上世纪80年代,但凡在汉正街做生意的人,几乎无人不晓“盲侠”郑举选,他是汉正街个体户中最早的万元户、百万元户。

19岁起,郑举选就在汉正街多福巷摆摊卖点针头线脑,“文革”中还偷偷组织了一支盲人小商贩队。“投机倒把!”在那个“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他两度坐牢,受尽折磨,后一次出来时已是1979年6月。“当时我铁了心,这辈子再也不经商了!”郑举选说。绝望之时,不少盲人朋友上门看望,说政策变了,摆摊“不犯法”。

怀着几分忐忑,郑举选上街摆了一张竹床,卖起了扣子。1979年11月,他成为汉正街第一批申领小百货个体工商户摊位证的103人之一。靠着诚信为本、仗义疏财,他的生意红火起来,短短几年就积累了百万家产。

有人看不顺眼了。“这不是让私营经济吃掉公有经济吗?”“汉正街还是社会主义吗?”“还有人总结出‘三个70%’,即汉正街个体工商户中,70%是劳改释放犯、70%是无业游民、70%卖的是假冒伪劣产品,耸人听闻。”时任汉正街管委会首任主任的郭兆庆坦承,当时压力不小。

直到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称赞汉正街搞活了市场,方便了人民生活,扩大了劳动就业,起到了国营和集体商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一个市场发一篇社论,这在人民日报的历史上绝无仅有。其背后,不仅蕴藏着决策层对个体私营经济存在价值的再认识,更折射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光芒。

争论声戛然而止。大大小小的商贩潮涌汉正街,“扣子大王”郑举选、“玩具大王”杨占芬、“气球大王”龚乃生……一时间,各种“大王”声名鹊起。从中央领导到联合国官员、欧美记者,频频造访汉正街。

继汉正街之后,义乌小商品城、沈阳五爱、石家庄南三条等小商品市场,如雨后春笋,风起云涌。

眼界和格局:高学历创业者让汉正街更“潮”

潮起潮落,大浪淘沙。

当年在汉正街叱咤风云的许多“创一代”,而今难觅踪影,更多的“创二代”“创三代”加入创业大军,其中不乏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学历者。

“没有汉正街,我的人生一定会改写。”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拥有计算机硕士学位的王康,是汉正街首个硕士创业者。深耕汉正街22年,其翠园礼业已是时尚工艺品行业龙头。

5月26日,汉口沿河大道,翠园礼业公司数千平方米的展厅内,3万多种礼品琳琅满目,“销售大多走电商渠道”,老板王康说,公司已将大数据应用于客户服务中,希望做成“服务全国的礼品平台”。

毕业于华中师大数学系的王仁昌,创业颇有传奇色彩。1985年,武汉针棉织品批发公司准备将积压的价值370万元的袜子、内衣等5折出售。王仁昌与商家合作“吃”下这批货,短短20天净赚60万元,成为汉正街少数几个腰缠百万的巨商之一。他以此为背景创作的小说《风流巨贾》,被改编成8集连续剧《汉正街》在央视播出。还有上海交大博士后顾王明,上世纪末在汉正街打拼出知名的礼品批发城“东方艺品”。

新时期,不少海归也逐浪而来。2015年,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杨小龙和从印度学成归来的姐姐杨帆,在汉正街创办龙帆布业,主攻“一带一路”出口。同年,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毕业的王彬鸿也杀进汉正街,搞起商业地产开发,“我很看好汉正街,会在这里‘生根’。”

“这些高学历的人才,具有更快的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著名作家、《天下第一街》作者刘富道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