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三年三大步:武汉“三乡工程”激活沉睡的乡村(2)

2019-05-26 21:21栏目:新闻
TAG:

  杜堂村返乡能人葛天才接受采访时认为,“三乡工程”作为城乡融合工程、产业融合发展工程、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程、精准扶贫工程,通过鼓励市民下乡、村民进城,促进城乡居民双向流动,积极探索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三乡工程”积极探索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型发展,为农村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推动农村治理体系的变革,助力全市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作为武汉乡村振兴的创新抓手,通过“市民下乡”,创建了一批康养村、民宿村、体验村、创意创业村,极大促进了农村价值新发现、功能再开发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能人回乡”,发展了一批回归创业型、带领致富型、电商引领型的乡村和园区,有效调动了城市资源、社会要素参与乡村建设发展的积极性,能人回乡创业发展蔚然成风;通过“企业兴乡”,建设了一批龙头带动型、村企共建型、对口扶贫型的乡村和产业综合体,有力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

  全国知名“三农”专家黄祖辉接受采访时表示,“三乡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动力,为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渠道,为农村创业创新探索了新模式,为美丽乡村建设展现了新风貌,为弘扬乡风文明打开了新境界。

  顶层设计引入“政策活水”激发新合力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市共创新实施“三乡工程”的行政村618个,建设共享农庄2085户,吸纳社会资金316.99亿元,实现农民增收48.09亿元。

  黄陂杜堂村“回乡能人”葛天才,投资2.4亿元打造木兰花乡景区,与周边418户农民签订协议承租空闲农房,打造高端民宿产业,使户均年收入增加6.2万元。

  武汉木兰草原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黄陂区4个自然村庄投资4亿元发展乡村旅游,利用当地1.1万平方米空闲农房发展农家乐,2018年接待游客达到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达到50万元。

  全市通过整合农业、财政、建设、土地、环保等10多个市直部门和各区力量,集成农业农村的资金和政策,形成了“三乡工程”服务合力。

  “三乡工程”系统集成了我市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举措。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市民下乡“黄金20条”、三乡工程促脱贫攻坚“钻石十条”、鼓励能人回乡“四张牌”等系列新政。根据实际发展,为推动“三乡工程”市场化运营,又接连推出“创新推进共享农庄建设,提升‘三乡工程’建设水平”方案。配套出台“2018-2020年‘三乡工程’拓面提质三年行动”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分步推进全市“三乡工程”建设。

  在推进“三乡工程”过程中,我市鼓励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大胆探索创新。如黄陂区每年整合30亿资金,出台30条“三乡工程”新政,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蔡甸区对到花博汇从事网红产业和文化创意的企业,免收一年租金,吸引音乐、陶艺等众多文化创意企业和近百名“网红”入驻。

  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我市搭建“三乡工程网”网络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农村空闲农房租赁信息发布、农家乐、民宿等线上线下预定、交易等功能。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市民)唱戏、农民受益、合作共赢”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城乡“共鸣”为村民带来幸福新前景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三乡工程”激活乡村振兴“人、地、钱”三要素,为村庄带来活力,为村民带来“好日子”的幸福前景。

  木兰乡村回乡能人张宏林,返乡投资3亿元,流转土地2600亩,在黄陂北部的低山上建起了一座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智能化蛋鸡养殖产业园。他和周边的青石村、刘咀村、经堂庙村等三个村、100多户农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产业园为当地提供稳定就业岗位300多个、季节性就业岗位500多个。

  村民余亮和妻子郭红元,之前在广东打工,抛开各项开支,一年攒不下3万元钱,家中老人孩子也无法照顾。现在,在产业园的培养下,年轻肯钻研的余亮成长为技术骨干,妻子郭红元成为分捡车间生产线主任。产业园为员工购买了五险,包吃包住,夫妻二人全年总收入达到13万元。

  余亮、郭红元是“三乡工程”让农民受益的一个代表。仅以木兰乡蛋鸡养殖产业园为例,产业园每年带动当地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超过2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