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旅游,黄坪的蝶变“密码”

2019-11-29 12:05栏目:旅游
TAG:

2007年8月,刚刚上任宣恩县椒园镇黄坪村村党支部书记的姚元翔日子有些难熬。全村近800亩黄金梨首度挂果却卖不出去,他急得睡不着觉。

12年后,姚元翔也会失眠,不过考虑的却是怎么把村里的停车场修得更大点。与12年前穷苦的小山村相比,如今的黄坪村人均收入过万元,不仅产业兴旺,还因为乡村旅游“解锁”了新村名:阿尼阿兹.甜蜜黄坪。

让黄坪发生变化的,正是2007年的那片梨园——富了村民,美了乡村。

村囧:梨树曾绑上了电线杆

村道弯弯,十里梨花。如斯美景,对于刚起步发展黄金梨产业的黄坪村来说,却是最揪心的窘迫。

“黄坪村的泥巴都是黄的。”姚元翔说,因为土质、地形地势等原因,2004年前,村里的主导产业就是玉米和土豆。即便209国道穿村而过,依然无法使村民们过上好日子。“全村主要收入就是打工经济,人均收入不超过3500元。”

2004年,根据宣恩县产业调整相关规划,黄坪村开始引入黄金梨种植,全村发展黄金梨近800亩。然而,面对三年才挂果的现状,不少村民在梨子还没长出来前便开始动摇。

“无论如何,既然选择,一定要管护好这片梨园。”老村支书李永开离任前与姚元翔如是交接。2007年,虽然青黄脆嫩的黄金梨挂果,村民们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没人收购,找不到市场销路。许多梨子挂在树上最终烂在枝头。村民们的动摇因此也化为了愤怒。

将自家1亩玉米地换种黄金梨的杨春江一气之下把所有梨树砍掉,还没来得及摘下的梨子也全部喂了猪。更令姚元翔难受的是,还有村民在村头电线杆绑上砍下的梨树。

“既要给村民做好解释工作,更重要的是找好市场销路。”姚元翔说,他理解村民,为了不再出现砍梨树的现象,那段时间他一边忙着一户户上门走访,一边又思索着如何让梨子卖出村。

“我们的黄金梨种植技术过硬,品质好,怎么就卖不出去呢?”到2008年春天,梨花开得愈灿烂,姚元翔就越着急。

直到发现有过往车辆在村口时常加水,姚元翔试着把黄金梨放到马路边叫卖,仅半天便卖出去50斤,他才意识到:有人流量的地方就有市场,而国道就是最好的市场。        

解锁:既卖梨子也卖梨花

自此,黄坪村的黄金梨开始了近6年“以路为市”的销售模式。借助209国道穿境而过的优势,加之黄金梨卖相好、口感甜润,黄坪村渐渐成了来往客车的停靠点,黄金梨也开始小有名气。

乘势而起,在姚元翔的带领下,村里成立了黄金梨专业合作社,近260户梨农变成社员,种植技术越来越科学规范,不少村民将梨园面积扩大,就连曾经砍树的杨春江也开始后悔。

然而2014年12月底,随着恩黔恩来高速的通车,设在黄坪村附近的高速出口使得209国道车流量骤减。“以路为市”的黄金梨时代也宣告落幕。

“线下的路没了,线上的路宽了!”此时姚元翔通过多次外出学习,已经接触互联网,对于黄金梨销售,他准备“借网出山”,不再依靠马路。而除了转变黄金梨销售模式,姚元翔还萌生了更新的想法:办个黄金梨采摘节。

2015年8月8日,黄坪村迎来了有史以来最热闹的一天,第一届黄金梨采摘节如期举办。认筹梨树、吃梨大赛、梨王评选……许多人以体验休闲为主,第一次走进黄坪村,记住了黄金梨。

通过当地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宣传,采摘节结束后活动效果开始“发酵”:网络上的黄金梨订单开始多了起来,开进黄坪村的小车开始多了起来,村里的农家乐开始办了起来……“到黄坪玩”,逐渐成为了不少宣恩人的选择。

2017年4月,黄坪村已发展到2400亩的梨园梨花盛开,朵朵雪白。村里以梨花之名,举办了首届梨花节。此时,游客们走进黄坪村,徜徉在馥郁梨香之中,尝一尝地道的农家菜,真正体验了休闲与放松。

“办节会,一是为了带动村民开办农家乐,二是为了把黄坪村的名气打出去,村里有名了,梨子就出名了!”姚元翔说,梨子卖的是果实,而梨花卖的是人流量,不同的方式,目的都是为了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收益。

探索:打造“梨IP”聚人气

从找市场到创造市场,黄坪村的自我“造血”开始让村落焕发生机。

此时,宣恩县全域旅游规划也开始向各乡镇铺开,尤其对特色产业、民俗文化发展好的村落“高看一眼、厚爱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