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林芝市鲁朗镇:生态立镇 端起旅游金饭碗

2019-09-21 08:45栏目:旅游

编者按: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70周年华诞。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全国人民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一路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岁月都留下了动人的历史印记,每座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网策划推出“跨越70年·国的故事”系列报道,记者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记录下各地70年间的发展变化,以小见大,展现国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图景,在生动的历史变迁中感受新中国奋进的磅礴力量。

林芝市鲁朗镇:生态立镇 端起旅游金饭碗

林海脚下的鲁朗镇。鲁朗景区管理委员会提供

做旅游,就是做生态经济。

蓝天、碧水、青山、绿地是旅游发展的本钱和家底。

从318国道翻越色季拉山,眼前,盛夏的鲁朗镇被浩瀚的林海包裹,满目郁郁葱葱,天空一碧如洗。1911年,清军军官陈渠珍的《艽野尘梦》中,鲁朗一带是“山中皆千年古树,大树十围,高数十丈,直矗霄汉,荫蔽不见天日”。如今,这块随“绿”而动的土地势头正猛,旌旗正盛。

鲁朗镇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以“雪山林海、云涛彩霞、一岭四季、十里九景”著称。在青山绿水的滋养下,鲁朗镇的老百姓依靠生态旅游捧上了“金饭碗”,通过不断发展“生态+”旅游业,走上了今天生态立镇、旅游活镇的生态旅游经济之路,绘就了“生态美、百姓富”的鲁朗幸福画卷。

巧打生态牌,青山成“金山”

“40多年前,这里老百姓的收入主要靠砍树和打猎,只要有困难,就到木头上打主意,一年到头只有2000多元的收入。”鲁朗镇扎西岗村团支部书记扎西次仁说,那会儿,有些本来茂密的原始森林没过几年就不见了。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的结果就是森林面积的锐减和生态质量的下降,随着林木的减少,鲁朗的经济也渐渐陷入困境。

痛定思痛。当地重新审视资源,优化生态环境,让青山换“金山”。1998年,西藏自治区对林区全面实施禁伐,中央和自治区不断加大对藏东林区森林保护与建设力度;昔日以贩卖木材为生的“木头财政”开始淡出这个藏东南小镇。

禁伐以来,鲁朗镇积极转变林区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倡导生态经济。20多年过去,靠林吃林的当地农牧民走上了生态旅游发展经济的道路。

盛夏时分,走进位于318国道上的鲁朗镇扎西岗村,一排排两层藏式庭院在高高飘扬的国旗下显得格外漂亮气派。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花草树木,点缀着美丽的家园。

林芝市鲁朗镇:生态立镇 端起旅游金饭碗

平措家庭旅馆。柴济东 摄

步入平措的家庭旅馆,眼前,绘有藏式花纹的墙壁和家具、做石锅鸡用的大石锅、悬挂在房梁上的藏香猪肉、小袋青稞等,都透露出浓郁的藏家氛围。

“199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在给旅客当向导的时候萌生了开家庭旅馆的想法。”出生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做过奴隶的鲁朗镇扎西岗村村民平措告诉记者。1998年当年,平措靠家庭旅馆收入就有2万多元,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平措介绍,当初县里给村里80万元贴息贷款,一户4万元,首批扶持20户发展家庭旅游业,3年内还款。“我的家庭旅馆就是靠着党和国家的政策好,不断扩大规模,床位从最初的8张增加到了53张;从年收入两三万元跃升到现在的40万元。”

看到平措家实实在在的变化,鲁朗镇周边村民也纷纷经营起了家庭旅馆,户均收入每年10万余元。相比靠种地、放牛一年挣的几千块钱,这几乎不敢想象。数据显示,鲁朗镇8个行政村的272户农牧民,目前开起了116家家庭旅馆,去年共接待游客7.08万人次,收入803.72万元。

“俗话说靠山吃山,过去村里人是上山伐木养家,现在我们是保护生态,只要保护好这儿的天,就有饭吃。”平措自信地说。

林芝市鲁朗镇:生态立镇 端起旅游金饭碗

鲁朗镇护林员在鲁朗林海景区进行巡山作业。刘东君 摄

在鲁朗,生态保护的观念已经深入到农牧民心里。

曾经的“砍伐者”也成了今日的护林员。“我们通过做好生态护林员这个工作,不仅解决了就业,还保护了环境。”扎西岗村村委会副主任尼玛次仁说,“现在我们国家给公益林补贴一亩是5元,鲁朗镇公益林管护面积是180多万亩,受益特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