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北京市消协发布“杀熟”调查 网购在线旅游网约车问题最多

2019-04-01 03:07栏目:旅游

  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数据杀熟”。今天上午,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结果:过半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杀熟”的经历,而网购平台、在线旅游和网约车等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最多。

  今天,北京市消协明确将大数据“杀熟”定义为:经营者利用大数据技术釆集用户信息、建立用户“画像”,并以谋取利益为目的,根据用户“画像”提供特定(非可选性)商品或服务的损害消费者权益行为。

  本次调查主要包括问卷调查、舆情采集、体验调查三种方式。其中,通过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网、消费者网以及“北京消协”微信等渠道,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185份;通过分析有关主流媒体、论坛、博客、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舆情资料,梳理归纳出八种大数据“杀熟”样本;通过对在线旅游、网络购物、网络外卖、网络购票、网络约车5种新型网络消费的14个消费者常用的APP或网站,模拟消费者,同时利用新老用户账号购买同一种产品或服务,完成57个体验样本。

  数读

  半数被调查者曾被“杀熟”

  调查显示,所有被调查者均认为存在大数据“杀熟”现象。88.32%的被调查者认为“杀熟”现象普遍或很普遍,其中56.92%的被调查者曾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在购物类、在线旅游类和打车类APP或网站经历大数据“杀熟”最为常见,其他依次为外卖类、视频类和电影类APP或网站。

  遭“杀熟”投诉不到3成

  调查发现,83.74%的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46.56%和40.75%的被调查者认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遭遇大数据“杀熟”后,选择向消协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的被调查者不到三成,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占17.43%,而10.46%的被调查者选择卸载商家APP或删除网址。

  对此,81.41%的被调查者认为规范和减少大数据“杀熟”行为途径是加强监管,79.09%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加强和完善立法,加大个人信息数据保护力度。

  7成认为“杀熟”是信任牟利

  73.28%的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是企业利用老用户的信任牟利;仅有3.49%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给用户推荐合适的商品或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82.54%的被调查者认为“杀熟”会透支消费者信任,降低企业信誉;81.41%的被调查者认为会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66.28%的被调查者认为会降低用户忠诚度,65.12%的被调查者认为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商业信誉。

  样本

  大数据“杀熟”八大“陷阱”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提示,在调查中发现有以下八种现象出现时,要引起消费者的关注。

  1新增客户享受专属优惠

  部分企业网站在宣传语中,直接标注针对新客户有特别优惠。比如,用户注册成功后即可获得系统赠送的各种满减礼券,或者为首次注册的用户提供充值返现,企业网站为新用户提供优惠待遇。虽然每家企业针对新用户的优惠不尽相同,但基本都规定,每位新用户只能享有一次优惠。

  2广告联盟分享用户数据

  被调查者表示,“在某电商网站给母亲买衣服,从此以后推荐的全是中年人服装。”网友认为,在平台内部存在基于大数据的推荐很正常,但在不同平台之间互通用户信息无法接受,而广告联盟分享用户信息的问题更普遍存在。

  3依据用户特点“定制服务”

  针对拥有较好支付能力的用户搜索时,提供更多的奢侈类商品;社交网站拥有较多粉丝的“大V”投诉时,客服人员更快、更好地处理。甚至有网友表示,对于投诉较少的客户,电商网站发次品的几率较高,而对于质量较为敏感的客户,发优质品的几率较高。

  4多次浏览后价格自动上涨

  在“杀熟”套路曝光帖中,旅游类APP成为吐槽重灾区。网友“卖铁小王子”,曾遇到罗列了市面上常见旅游APP的价格圈套:一些软件订房页面被浏览多了,相关酒店房价就自动上涨现象。网友反映,清除浏览记录后,发现原本显示价格下调了不少。

  5浏览中遭遇“花式”催单

  有网友反映,用APP订某个航班票价,多次浏览或预订后取消,价格便会抬高。整个预订过程中APP页面会不停提示,“最近又有×名客人在浏览此航班”,致使一些客人认为越晚下单票价越贵,在匆匆下单次日,发现票价却恢复了原有低价。

  6“默认勾选”隐藏优惠券

  经常乘往返杭州和深圳两地的胡先生,偶然在某APP机票订购订单确认页中发现,“航意险”和“延误险”两项被默认勾选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