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广州日报生命科学与健康创新论坛” 大咖现场“头脑风暴”(2)

2019-06-23 11:14栏目:健康

马骏在世界上首次描绘了鼻咽癌侵犯的“危险地形图”,首次建立了鼻咽癌放疗中33个正常器官的保护图谱和安全剂量标准,既精确地给予肿瘤最大杀伤,降低肿瘤的复发率,又保护了未遭肿瘤侵袭的周围器官,显著提高放疗的安全性,降低了严重后遗症发生率,并成为全球通用的技术规范。

鼻咽癌综合治疗后的远处转移率有20%以上。马骏团队联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念永团队发现由5个miRNA构成的分子标志物,结合临床分析,能够更好地在初诊时就预测鼻咽癌远处转移风险,可提高预测远处转移的准确性。他们还发现一组由13个基因构成的分子标签,并研发出“鼻咽癌转移风险预测试剂盒”。这有助于临床医生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进行准确甄别,实现个体化治疗。

鼻咽癌患者生存率从曾经的45%提高到现在的86%。未来,随着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等的运用,马骏团队期望最终“让鼻咽癌成为历史”。

“广州日报生命科学与健康创新论坛” 大咖现场“头脑风暴”

方驰华: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新技术:“混合现实手术导航”助智能化诊疗

当下最前沿的肝胆外科手术怎么做?诊断时,三维可视化技术、3D模型打印令医生平添火眼金睛,毫无医学背景的普通人也能对病情一目了然;在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演练中,仿真手术器械装备加入“战队”,更贴近手术真实。

方驰华教授以《创新肝脏数字智能化诊治核心技术、体系构建及转化》为题作演讲,还现场展示了数字智能化的“魔幻现实运用”——混合现实手术导航。

通过该团队研发的3D腹腔镜增强现实导航系统,患者术前三维可视化手术规划的影像,能投影到腹腔镜中,和真实肝脏在同一手术视野实现融合,医生以“走进”肝脏内部的全新视角,可以对3D图像进行隐藏、缩放、旋转、移动等各种操作,“透视”复杂血管系统,“预判”走向,精准进行手术操作。

“以往手术是摸着石头过河,医生遇到大血管往往背脊发凉,手心冒汗,现在有了精准的实时导航,就淡定从容了。”方驰华说,以人工智能、影像组学、三维可视化、3D打印、虚拟现实、分子荧光成像、多模态图像实时手术导航等为代表的技术,开启了数字智能化诊疗的新时代。

“广州日报生命科学与健康创新论坛” 大咖现场“头脑风暴”

袁玉宇: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新硬件:国内最早生物3D打印医疗器械

迈普医学是国内最早将生物3D打印技术应用于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

袁玉宇指出,生物3D打印使用的打印材料是活性材料,包括细胞、生长因子、生物材料等,其最终目标是“重建”出活体组织和器官,如心脏和肾脏,用于人体替代。生物3D打印为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修复研究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在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不过,一个植入类的医疗器械,从技术成熟到产品得到回报起码需要九年以上的时间。医疗技术的发展,一定是临床与工程技术结合,不断推动的过程。目前,该团队开发全球首个3D打印软组织修复可降解产品,用于人体脑膜修复再生、颅骨修补的个性化颅面颌骨修补系统、高端定制式矫治器产品等系列创新产品,均已进入临床应用。

袁玉宇也直言,当前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面临瓶颈,包括人才结构相对单一、产业转化效能不高、政策不确定性高等,创新医疗技术的产业化路途甚为艰难,单靠单个企业完成技术创新很难,亟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全产业链新型平台,加快成果转化。

“广州日报生命科学与健康创新论坛” 大咖现场“头脑风暴”

黄庆晖: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书记兼副院长

新发现:团队提出慢阻肺早期治疗新战略

黄庆晖教授分享了钟南山院士科研团队如何依托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引领国内呼吸健康产业生态圈的构建。

他们的发展理念重点在于临床研究及循证医学与基础研究的转化,遵循“临床-科研-临床”的发展方针,将诊防治成果双推广,发展适合国情的“效优、简便、价廉、安全”的药物、技术、器械,临床诊治规范、共识、指南推广到基层。

以钟南山院士为核心的科研团队,以“顶天立地为人民”为宗旨,紧跟国际科技前沿、攻克国家急需的项目。他们首次在国际上证实患者在无症状期早诊早治,有可能使病程显著逆转、改善肺功能、减少急性加重,创新性地提出慢阻肺早期治疗新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