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最高降幅达96%?原来是因为国家级“团购”(2)
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副司长丁一磊说:“通过这些城市的试点,蹚出一条改革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这样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地推开。”
2019年9月,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全国扩围的公开招标。一家医药企业,有5个品种以最低价中标。
某制药集团副总裁鲍海忠说:“尽管是价格在大幅度下降,但是对企业而言,由于有量的保证,也会有效降低企业的营销费用,这一切应该说都为企业的正常生产的这种经营,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量价挂钩,除了数量的概念,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考量因素,那就是药品的质量。在这个制度设计中,药品质量如何保障?
现在,我国流通的药品,主要有两大类:原研药和仿制药。通俗来讲,原研药就是原创性的新药,研发和推广成本附加在价格上,价格较高,按照国际惯例,原研药的专利保护期一般为20年。仿制药,就是原研药专利期过后,仿制的药品价格较低。专业人士指出:原研药专利期一过,仿制药马上上市,价格断崖式下降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但是,在我国,仿制药的质量,却一直参差不齐,加上带金销售的灰色促销模式,有些时候劣币驱逐良币,造成仿制药认可度较低,很多过专利期原研药,在中国一度维持着其它国际市场所无法比拟的高价。
为了规范和提高仿制药质量,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国家食药监部门,参照国际标准,严格把关,凡是通过评价的药品,都有明确的标识。截止到2019年12月5日,已经有193个品种,501个品规通过了这个评价。
基于这样的现状,国家第一次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的25个药物品种,22个是仿制药,必须通过国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则是中标的必要条件。
仿制药与原研药同台竞价,在仿制药质量有保证,国家带量采购,这两个“量”的因素下,部分原研药在市场竞价的原则下,价格也走出了居高不下的怪圈。
山西太原市民王润保是冠心病患者,需要长期使用抗血栓原研药——硫酸氢氯吡格雷片。2019年9月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时,原研药中标,同规格的药品,价格从原来的每盒91.7元降到了17.81元。
老百姓得到质优价廉的药价实惠,医药企业得到用量保证,二者其中的关键环节医疗机构,可以说是改革效果的关键所在,又该如何保障其积极性呢?
根据制度设计,现阶段,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收支形成结余的,可按照“两个允许”:允许医疗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要求,统筹用于人员薪酬支出。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长赵国光说:“在医生的诊疗过程当中,含金量最高的是医生的经验和医务人员的本身的劳动价值。实际上这个水分挤出来是调高它,使医务人员受到鼓舞。整体来说能够促进医院的一个合理的、有效的、长久的发展。”
在医疗机构和医生们看来,这种制度设计,体现出了对医生劳动价值的尊重,真正促进了从以药养医,向以技养医的改变。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宋海庆说:“通过这次改革,其实很多(医事)服务的价格实际上是上来了,那应该更多去通过服务来获取利益,在这种导向下,其实医生还有什么纠结呢?”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医学部主任、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张兰说:“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在使用这个药的时候,就是只会关注这个药品,它对于疾病治疗的价值,而不会掺杂任何其它的因素,所以这个药物在临床使用,就会更加合理,对健康的促进,我觉得可能更加回归它治疗的本质。”
据了解,下一步,还将会有更多的品种进入药品集中采购范围。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价格,更是要挤出药品采购中的不合理环节。通过改革,患者能用上质优价廉药品,医院会更加注重以技养医,医药企业会更加注重创新转型。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就会节约更多医保资金,让更多好药新药为民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