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催生“超級供應商”禾賽領跑細分賽道(2)
押注自動駕駛的企業不僅有通用、寶馬等傳統車企,也有百度、亞馬遜等互聯網企業。這些企業看中的是初創科技公司在相關領域的“卡位”和潛力。
長期以來,車載激光雷達的商業化問題都由於高昂的成本而擱淺,在保証性能的前提下,如何降低車載激光雷達的價格是行業難點。作為為自動駕駛提供最完整的三維感知解決方案提供商,禾賽科技近年來專注開發激光傳感器,致力於開發高精度低成本的激光雷達,依靠此前在激光遙測技術的積累,產品始終保持業內領先技術指標。
深耕細作的禾賽科技也獲得了資本的青睞。2016年11月,禾賽科技曾獲得由高達投資領投,將門創投、磐谷創投及遠瞻資本跟投的共計1.1億元的A輪融資,創造了國內激光雷達企業單筆最大融資。2018年,禾賽科技宣布完成2.5億元B輪融資,由光速中國和百度領投。高達投資的相關人士表示,從禾賽早期的技術儲備和產品前景中看到了他們成為自動駕駛行業中佼佼者的潛質。磐谷創投則分析指出,激光雷達的技術壁壘極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們相信,禾賽將其核心技術移植到自動駕駛領域,不但能改變國外企業對激光雷達的壟斷現象,還打破行業原有紀錄,有機會創造下一個萬億市場的機會。
中國企業能否抓住機遇
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報告稱,到2035年,全球自動駕駛汽車銷量將達1200萬輛,其中超過1/4在中國售出。“蛋糕”雖然大,但長期以來,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在核心技術上一直都處於短板,在新一輪以“智能化”為核心驅動的汽車產業變革中,中國企業能否抓住新機遇,催生出名列前茅的全球級供應商?
答案是肯定的。近年來,在自動駕駛的感知、決策、執行的各產業鏈行列中都活躍著眾多中國科技公司的身影。尤為引人矚目的是,它們在芯片、傳感器等領域各守一方,並且積蓄了在全球范圍內領跑行業的勢能。除了百度、文遠知行等公司已進入到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階段外,像聚焦於高精地圖的四維圖新、專注於邊緣AI計算的地平線,以及致力於開發激光雷達的禾賽科技等都成為中國智能制造的最佳注腳。
成功的關鍵,在於它們過硬的技術和優秀的團隊。以激光雷達為例,正當業內為激光雷達高昂的造價和出貨周期焦慮,甚至幾乎放棄使用激光雷達的時候,一個新玩家殺了進來。禾賽科技自2014年落戶上海並在2016年完成A輪融資后,依靠來自斯坦福、清華等高校的高精尖的團隊打造出一系列創新型傳感器解決方案。2016年10月,禾賽科技在國內首次展示面向自動駕駛的32線激光雷達,性能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17年4月,經過一年多的開發、大量的內部測試以及早期客戶共同測試,禾賽科技發布了面向自動駕駛的40線機械式激光雷達——Pandar 40。它具備高水平的測量距離以及測量精度,和專門為自動駕駛優化的掃描線分布,達到市面上所有激光雷達的最小垂直角分辨率0.33°。
隨后,禾賽科技還相繼發布PandarGT和Pandar64。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禾賽科技攜手百度Apollo平台發布自動駕駛研發套件Pandora,攪起了自動駕駛領域的“一池春水”。禾賽前行的腳步並未因此放慢。2019年初禾賽推出PandarGT 3.0. 並在其中使用了自主研發的高速振鏡系統和激光器,在低成本量產、車規化和產品整體性能的可靠和穩定上又邁進了一步。
(責編:趙春曉、呂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