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证券:基本面如何?看就业!(5)
从这个角度而言,如果随着机器替代的推进,制造业农民工吸纳能力持续下降,而居民服务等服务业、建筑业老龄化程度严重,随着农民工因年龄退出,在数据上也会形成吸纳能力下降的情况,唯一的主要就业方向中只有批发和零售业呈现出偏向上的吸纳能力,但从目前的数量级来看,必须保证建筑业、制造业就业的相对稳定,否则无法做到对应吸纳,而未来来看,吸引年轻农民工的行业方向应该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中的建筑、采矿和制造业的吸纳就业能力都在下降)。
?
3. 小结
城镇化率可以量化成就业需求,采用2020年城镇化率60%的目标,参照目前的就业弹性,就业压力并不大;但是如果用跟GDP走势更为一直的“城镇就业人口”的变动指标来看,就业弹性的改善幅度并足以降低我们对增长的需求,以此角度观之,我们可能仍需将经济增速保持在至少5.5%以上,稳就业的稳增长压力突出。
且这要以农民工就业稳定为前提,考虑到农民工老龄化程度严重,实际上对吸纳新的流动人口参与就业压力颇大,而且传统的建筑业、采矿业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明显下降,未来在建筑业等行业就业平稳下降的基础上,只能依赖以物流、批发零售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但消费下行背景下,其持续扩张的吸纳能力存疑,稳就业压力仍在。
结构压力:大中专学生
除了农民工问题以外,每年最明显的新增就业需求就是毕业的大中专学生的就业,我们在前文已经明确指出:
人口老龄化腾挪出来的岗位所需“教育程度”都明显较低,而就业人口中教育程度在大中专以上的人口年龄50岁+的占比非常之低。
这意味着:大中专就业基本上需求的都是新增职位,而难以通过年龄结构的变动予以消化。
从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来看,新增毕业的高校毕业生仍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在2016年已经达到765万。
而根据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在校生的数据,可以看出:截止2016年末的,高等教育在校人数仍然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这意味着:
新入学学生的数量仍然高于毕业生数量,因而至少在未来3-4年内,大中专毕业生数量仍将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我们可以简单算一下:2016年在校大学生上升了77.5万,而同年毕业了765万,也就意味着线性外推:到2019-2020年左右,大中专毕业生数量要达到840万左右)。
从目前在校大学生的专业来看:
“工商管理类”等文科专业就业实际方向不明,1-3产业都会有就业需求,而剔除这些学科来看:
“机械类”(7.3%)、“电子信息+计算机”(9.8%)、材料学(3%)、电气类(3%),此外,土木类占比(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