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I.T去年收入近90亿才赚4亿 挑剔还是时尚零售业的瓶颈?

2019-05-29 09:48栏目:商业时尚

  据香港多品牌零售商I.T集团最新发布的业绩报告,2018年集团总营业额同比增长5.4%至88.32亿港元,毛利润则上涨5.9%至56.4亿港元,净利润增幅较上财年的37%大幅放缓至2.8%,录得4.44亿港元。

  其中,香港澳门营业额录得3%的增幅至34.248亿港元,但内地市场收入在营业面积增长8.3%的情况下仅仅上涨5.2%至41.226亿港元。在内地市场的分销网络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营业收入的增长趋势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猛烈,内地市场的经营溢利减少31.5%至2.291亿港元。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和I.T集团这些举措息息相关。

  外部贸易环境负面的影响不可忽视,尤其I.T集团是一家香港企业,贸易摩擦、人民币汇率下跌等不确定因素的变化,将I.T集团2018上半财年所有运营地区均录得显著销售增长的形势转变成2018下半财年内地市场消费动力不足。内地市场的毛利率下降1.1%至62.1%。

  “I.T集团大多数动作都集中在实体店,

  线上业务一直是其短板。”

  可以看到,营业收入仍旧持续创出新高。2018年11月,I.T集团通过成立一间合营企业进一步加强与独家经营的品牌KENZO的合作关系,希望加强该品牌在中国大陆的业务发展。这无疑为收入贡献了不少力量,但是KENZO的销售盈利不再并入内地业绩,而是并入合资企业业绩。

  内地市场的盈利下滑,归根结底是经营成本上升导致,包括增聘数字及采购方面的人才涉及的额外开支,以及配合2018年I.T集团30周年庆典所投入的额外营销费用。时尚无国界在I.T集团30周年时曾深度报道:在过去三十年,I.T集团大多数动作都集中在实体店,线上业务一直是其短板。(往期文章:深度 | I.T集团三十而立,这个从香港出发的时尚巨子下一站将去哪里?)I.T集团官方电商平台ITeSHOP在2017年才上线,试图打破线上线下的壁垒。然而,没有了实体店的限制边界,如何才能向线上消费者描述I.T之所以为I.T的独特品牌特征呢?这需要不断加大,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的,对电商平台的投入,才能逐渐摸索出来。

  时尚零售业眼下的艰难似乎从I.T集团2018年的业绩报告可以折射出来:就内地市场而言,I.T集团的投入与回报可以说不成正比。值得关注的是,I.T集团与法国Galeries Lafayette老佛爷百货的合营业务2018年由盈转亏,经营亏损约2,780万港元,主要因为上海开业的第二间老佛爷百货的开支所致。但是可以看到像I.T集团这样的多品牌零售商的现状似乎到达了一个瓶颈,包括之前10 Corso Como关闭上海店似乎都传递了一些讯号。

  I.T集团与老佛爷百货品牌合营的北京老佛爷百货

  比如:传统买手店的品牌定位跟市场需求存在一定落差。北京老佛爷百货500个品牌中有200个是首进中国,品牌组合年轻加奢侈。但中国消费者对这些小众品牌认知度低,针对的受众过于小众化和狭窄。来自香港的老牌时尚买手店连卡佛(Lane Crawford)早在 2000 年就在上海开了第一家店,但当时中国消费者对小众品牌的接受度并不高、加上非直营管理的影响,连卡佛在六年后退出中国市场。但一年后,品牌以直营的模式二度进军中国市场,并在北京金融街开出一家新店。截止2018年,连卡佛已在内地开设8家门店。

  挤压了传统买手店的生存空间。”

  又比如:多头参与导致时尚零售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一方面,国内本土百货商店开始开发自有买手店业务,比如芮欧百货推出的自营买手店 Assemble by Réel ,SKP 推出了 SKP Select ,银泰百货推出了“西有”等。另一方面,类似于YOHO!以媒体为依托和有年轻人社群基础的企业开始涉足时尚零售业,目标是3年内在国内所有一二级城市都开设一间至少5000平米的巨型店铺。

  YOHO!的优势比之I.T集团,是它的平台里超过50%是国内的原创品牌,据CBNData发布的报告显示,随着消费不断升级,90后00后消费者对国际品牌的兴趣逐渐降低,正将注意力转向国货。比起标准化的产品,让年轻人感受到与众不同的产品更具吸引力。让消费者拥有更多选择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I.T集团这类的传统买手店的生存空间。

  I.T集团这类的传统买手店的定位其实很挑剔。以“最好的城市、最好的商场、最好的位置”为开店原则的I.T集团在一线城市遇到瓶颈。首先,饱和的市场状态让它不得不去二三线城市寻找机会,这又似乎无法满足“最好的城市”的要求“最好的商场”。其次,只有万象城、大悦城、恒隆这样有港资背景的地产才能做高端。而“最好的位置”在一个城市里往往又只有一到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