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上海全力以赴打好垃圾分类攻坚战“分”出生活新时尚

2019-04-25 12:38栏目:商业时尚

原标题:“分”出生活新时尚

上海全力以赴打好垃圾分类攻坚战“分”出生活新时尚

上海虹桥区华丽家族古北社区的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点。(记者 贾同军 摄)

上午9时,虹桥区华丽家族古北社区的业主陈磊拎着垃圾来到小区里的投放点,熟练地按干、湿、可回收、有害物四类分别投放,旁边的桶长见他分类精准,竖起大拇哥“赞”了一个。

现在,像陈磊一样能准确分类的居民越来越多,垃圾分类在上海已渐成居民的自觉行动。

今年2月2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上海召开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会上,上海提出力争在今年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全市居住区、单位、公共场所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70%以上居住区实现分类达标。

目前,上海正全力以赴打好生活垃圾分类的攻坚战、持久战,推动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今年7月1日起,上海将正式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为了做好垃圾分类这件事,上海画出了“路线图”——坚持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末端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硬件、软件一起抓,引导、约束相结合,举全市之力把这件事抓紧抓实办好,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人心聚起来,垃圾分出来

垃圾分类的主体是人。“垃圾分类看似围着垃圾转,其实不然。”虹桥街道党工委书记胡煜昂说,只要把人的思想工作做通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就能将“围着垃圾转”变成“围着人心转”,赢得市民认同,使垃圾分类深入人心,才能形成时尚。

垃圾分类的难点在“人”。“做好垃圾分类先要做好宣传,宣传入户难入心。无论工作有多难,我们先要突破‘五重门’——小区门、楼道门、电梯门、家门、心门。” 胡煜昂表示,叩开五重门,除了跑断腿、磨破嘴挨家挨户宣传,还需要各种“攻心术”。如:通过“线上推微信+线下做活动”进小区门;通过楼组双语宣传页进楼道门;通过公益广告框进电梯门;通过一份社区报、一套分类图片、一封征询信面对面送进家门;让居民明白“垃圾放对地方是宝贝,放错地方是污染”的道理,最终叩开心门。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百姓认同垃圾分类的时尚生活指数,通过引领人心,让人自觉追求新时尚,“只有人心聚起来,垃圾才能分出来。”

在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唐家富看来,做好垃圾分类,在凝聚人心的同时,也需要一系列软件配套。据他介绍,全市一盘棋,条块联动、上下联动必不可少,市级层面建立了30个委办局和16个区政府组成的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同时,将垃圾分类纳入地区领导班子绩效考核体系。此外,在制度层面还积极推进生活垃圾管理立法,今年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条例生效前还将出台相关配套制度。

设施配起来,基础奠起来

一项潮流的风行,需要孕育它的“土壤”。这片“土壤”就是从源头分类投放到末端分类处置的全程分类配套设施体系。

在垃圾产生和投放的源头,重点规范分类投放设施设备的配置。截至目前,全市1.2万个居住小区的1.7万多个定时定点垃圾箱房已更新改造了近万个;公共区域,4万余个道路废物箱完成了分类标识的规范。而且,这些垃圾箱房和废物箱在改造后,还新增一项重要功能:箱体上加贴了垃圾分类规则和知识,有些垃圾不知道怎么扔,看一眼图便能“按图索骥”,正确分类。

“在分类源头,完善硬件设施细节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居民愿意分,也要让居民方便分。” 胡煜昂说,要在实际工作中为居民提供方便,想到细节。一个垃圾箱房设施,在细节上就进行了很多配套和改进。如:雨天不能让居民在雨中分拣垃圾,于是垃圾箱房上面加盖了雨棚;有人两手都提着垃圾不便打开垃圾箱房门,语音感应系统就能派上用场,无需动手,只要说一声“开门”,箱房门就自动打开;分拣完垃圾需要洗手,几步之外设有水斗,配上洗手液……

在分类运输及中转环节,需要重点解决垃圾“混装混运”矛盾。据唐家富介绍,针对干、湿垃圾及有害垃圾,大幅增加分类运输专用车辆的保有量,目前,全市已完成配置及涂装湿垃圾车780余辆、干垃圾车3000余辆、有害垃圾车近30辆。分类运输车的“下一站”是垃圾中转站。目前,全市41座大型中转站均已实现“干、湿”垃圾分类转运,到今年年底,市属中转码头的湿垃圾专用集装箱将增至180个,基本满足中心城区中转需求。全程分类的最后一关是末端处置。全市已启动新建、改建16座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全流程相关配套设施的健全为垃圾分类奠定了物质基础。

“两网”融起来,“增减”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