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分”出生活新时尚——上海全力以赴打好垃圾分类攻坚战(2)

2019-04-25 08:42栏目:商业时尚

“与垃圾全程分类硬件相配套的软件也在不断探索之中。”唐家富说,目前居民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萎缩,资源回收量下降,而进入环卫系统的垃圾量有所增加。据测算,2013年至2015年,上海市废旧物资回收量均为700万吨,其中约三分之一来自居民源,大量包装物增量进入了生活垃圾处置系统。以快递业为例,2015年快递业务量同增48%,快递业带来大量包装物进入生活垃圾。

根据《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到2020年年底,全市拟建成8000个“两网融合”可回收服务点、若干布局合理的中转站、10个区域性和若干个服务中心区域集散场,满足全市生活垃圾可回收物交投、转运、集散需求。目前,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初步形成。截至3月底,已建成可回收物服务点3900余个、中转站近百个、集散场6个,每日回收的可回收物量达到2400吨。

推动“两网融合”,通过适度扶持、特许经营等方式,培育主体企业,实现可回收物应收尽收,避免再生资源沦为“垃圾”,最终实现“垃圾减量”和“资源增量”。

机制管起来,时尚久起来

要想使垃圾分类的新时尚流行起来,且长久地坚持下来,除了市民的自觉行动,还需要一定的机制加以引导和规范,时尚才能经久不息。

“上海在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对居民分类投放以引导激励为主,对单位则是以强制约束为主。” 唐家富说。

为鼓励居民日常干湿两分类,按照“分类可积分、积分可兑换、兑换可获益”的思路,早在2013年上海就开始探索“绿色账户”激励机制,对居民分类投放行为予以积分奖励,积分可兑换实物、权益、服务等。目前上海市“绿色账户”覆盖户数已达600多万户,对引导居民形成分类习惯发挥了一定的激励引导作用。

为了引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自觉参与垃圾分类,上海正在全力推进垃圾分类居住区的“定时、定点、定类、定员”制度,通过定时定点投放,规范居民垃圾分类行为,提升源头分类实效。

对单位及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约束机制则发挥着“倒逼”威力。在管理上采取“不分类,不收运”的管理措施,对于单位交付质量不达标的垃圾,环卫企业不收运,从而倒逼单位做好垃圾分类。根据《条例》要求,今年7月之前,上海将进一步完善“不分类,不收运”制度,该措施将从单位延伸至居住区,目前正在加快研究居民区相应的流程制度和判定标准。在执法上,根据《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对单位或居住区未按要求配置分类收集容器、执行分类驳运等行为的,对责任人予以相应的行政处罚。

记者手记  

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上海已经打响了声势浩大的攻坚战、持久战。逐步探索出从源头减量、全流程分类、末端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上中下游一起抓,前中末端齐发力的工作方法。

对标上海,北京尚需在全面推行垃圾分类的氛围营造、人们自觉分类的习惯养成、全流程控制等方面找出差距,弥补不足。更需要特别重视将“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末端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每一个环节落到实处,不能使环环相扣的任何一个节点出现纰漏,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形成合力,逐步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全民行动,让每个市民都投身其中当好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