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车内环境成汽车质量投诉热点 专家呼吁尽快出台

2019-09-16 01:06栏目:汽车

据车质网发布的《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分析报告》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2019年8月,消费者对车内异味投诉已达9300次,仅今年1-8月,相关投诉就达1646次,预测全年投诉量将创历史新高。

“车内环境缺少相关管控标准,法律依据缺失,缺少监管,导致车内空气质量问题日益加剧。”成为专家们的共识。近日,在中国法学会消法研究会主办、车质网协办的“第三届3⋅15汽车消费论坛暨推动车内污染强制标准出台座谈会”上,车内环境相关标准起草参与者、环保专家、法律界人士、学者、资深汽车行业专家,就车内空气质量目前存在的问题、强制标准迟迟未能出台的原因、消费者应如何维护自身权益等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车内异味成汽车质量热点问题之一

2017年的一个民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市场上的在售车型超过4600款。结合越来越快的车型迭代速度,目前在售车型将更多。而公安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达2.5亿辆。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迅速提高,人们对车辆的依赖也日益明显。除了家庭和工作场所,车辆成为人类主要滞留的场所之一。另一方面为满足消费者对汽车舒适性的要求,生产企业不断改进汽车内饰结构设计,使用更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尤其是非金属材料和黏合剂的大量应用,导致车内污染物积聚,危害了人体健康。随着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公众对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的车内空气质量有更高的期待和更严格的要求,车内环境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

记者注意到,车质网数据显示,车内异味已经成为2010年至今年8月,车质网十大汽车质量热点问题之一。车质网研究院总监张越甚至指出,消费者对车内环境的关切程度今年会达到峰值,随之而来的就是抱着“视死如归”的态度向汽车企业主张排除污染隐患。

“车内空气污染的问题,以前出的一个推荐性标准,但是没有强制性标准,这样造成一个什么问题呢?消费者遇到了问题以后,有了纠纷没有解决的依据,推荐标准是可以不执行。”在国家室内车内环境及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宋广生看来,虽然部分业内人士在2003年就关注过车内空气质量,但随着汽车市场前些年的井喷式发展,制定车内空气质量相关标准的目的,已经从最初的防止汽车产品的粗制滥造,发展为满足消费者对汽车产品安全驾乘环境诉求的阶段。

“我们呼吁和期待尽早出台相关强制性国家标准,切实加强对消费者保护。”中国消费者协会法律与理论研究部主任陈剑则表示,安全权是消费者的首项权利,近年来,消费者对车内空气质量问题日益关注,有关消费纠纷比较突出。建议从保障消费者安全权出发,与时俱进研究车用材料,制定标准限值。从有利于消费维权出发,完善在用车检测方法,促进鉴定便捷化。从规范材料使用出发,建立车用材料环保报备案制度。希望行业企业在售车同时,出具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报告,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

据了解,虽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GB/T 27630-2011)实施后,通过中消协的监测,整车企业推出的产品有一定的改善,但效果有限。2017年左右消费者对车内空气质量的关注再次出现高峰,也说明消费者对这一隐患可能带来的对其安全权的侵犯,越来越重视。

车内环境检测争议多消费者维权难

中国法学会消法研究会会长河山介绍,就汽车产品而言,在一些维权案例中,就存在对其本身是奢侈品还是消费品的争议。在此情况下,消费者遇到车内空气污染时的检测阻力就变得更大。他认为,一旦消费者认为自身权益受到损害,还是应该主张家用汽车也是消费品,并用相关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具体到鉴定和评价环节及标准,陈剑坦陈,目前有检测资质的机构并不多,且检测费用高,部分机构不对个人出具检测报告,等等,都是消费者维权时的技术难点。而另一大影响维权的因素,则是车内环境与消费者患病的关系如何证明。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开展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进行跟踪研究。

事实上,导致消费者维权或者是维权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强制标准的缺失。据了解,目前环境保护部发布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GB/T 27630-2011)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HJT 400-2007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是评价车内空气质量的权威检测标准和方法。前者中规定了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和丙烯醛8种检测物质及其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