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砥礪奮進壯麗征程七十年工程科技有力支撐鑄華章

2019-11-17 10:13栏目:新闻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70年櫛風沐雨,70年滄桑巨變。我國走過了輝煌的發展歷程,在滿目瘡痍、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實現了由昔日貧窮落后的農業國崛起為現今世界第一工業制造大國的騰飛,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偉大成就。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科技發展進入嶄新歷史時期。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工作,“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讓人記憶猶新,“科學的春天”在祖國的大地上吹遍春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依然振聾發聵,“科教興國戰略”極大地推動了我們科教事業的新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科技實力與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持續推進經濟社會加快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

  工程科技創新驅動著歷史車輪加速轉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工程科技是推動人類進步的發動機,是產業革命、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有力杠杆。新中國成立以來,工程科技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在支撐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提高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日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國工程院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應運而生,致力於推動中國工程科技事業發展壯大。以錢學森、朱光亞、侯祥麟、師昌緒等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歷盡艱辛,沖破國外重重阻力毅然回歸祖國,服務國家科技事業,充分弘揚了科學報國的光榮傳統。廣大院士遍布全國各地、各條戰線,在科技前沿孜孜求索、勇攀高峰,攻克諸多工程科技難題,在推動國家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國防安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

  農業是立國之本。70年歲物豐成,從新中國成立之初“靠天吃飯”到如今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農業工程科技不斷邁上新台階。雜交水稻等突破性重大科技成果為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業的機械化、規模化、產業化、精准化水平不斷提高,加快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工業是強國之基。70年突飛猛進,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工業基礎薄弱、百廢待興的局面,到如今已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現代工業體系,我國工業生產能力迅猛增長,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機械、化工、鋼鐵冶金、煤炭、石油、輕紡等產業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史性轉變,在工程科技的推動下,產業不斷優化升級,研發成果不斷涌現,一些產業工程技術已從跟跑變為領跑,不斷由低端向中高端邁進。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天宮”“神舟”“嫦娥”“長征”等一系列標志性成果,“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多次蟬聯全球超算500強榜首。

  能源關乎經濟命脈。70年欣欣向榮,從新中國成立之初能源供給嚴重短缺到如今一躍成為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我國能源生產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建立健全了煤、油、氣、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生產體系,能源工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能源生產由傳統能源加速向新能源轉變,能源結構持續優化,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清潔低碳轉型步伐不斷加快。三峽水利樞紐、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等一批重大能源工程舉世矚目。

  通信架起發展之橋。70年推陳出新,從新中國成立之初通信發展緩慢到如今已建成包括光纖、衛星、程控交換、移動通信等覆蓋全國、通達世界的公用電信網,我國現代信息通信體系加快構建,在通往網絡強國的道路上蹄疾步穩。光通信和移動通信等領域工程技術突破創新,實現從空白到領先的跨越。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跨界融合,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方興未艾,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催生一系列“互聯網+”經濟新業態,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

  交通通往富國之路。70年迎頭趕超,從新中國成立之初交通十分落后到如今綜合運輸網絡四通八達,我國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日臻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加速成網,以鐵路為骨干,公路、水運、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並駕齊驅,“五縱五橫”綜合運輸大通道基本貫通。我國鐵路和公路營業裡程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其中高鐵營業裡程佔世界總量的60%以上。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交通運輸裝備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一批現代化、專業化碼頭日益發揮突出作用,復興號風馳電掣在祖國的大地上,青藏鐵路讓雪域高原變通途,港珠澳大橋飛架三地,中國路、中國橋、中國港、中國高鐵成為亮麗的中國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