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纳雍:山海相遇支教去边远的詹雯有亮度也有温度

2019-11-15 23:24栏目:新闻

个子高挑,说话简洁,办事利索。从广州市天河区到纳雍支教的詹雯给纳雍人留下了特别印象。

细节与暖流

“喀斯特”,地貌术语。在纳雍2448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表现就是:山,一座座;沟,一条条;梁,一道道……

詹雯没想到,她有一天会与这一座座山、一条条沟、一道道梁产生关联。

广州市天河区,毕节市纳雍县,前者在海边,后者在山里。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山海相遇,两地交流频繁了,产品、就业、培训、人员,凡是能够交流的,几乎都在进行。宏大政策背景下的这种契合,让詹雯与偏僻边远的纳雍产生了联系。

2018年5月17日,天河区珠村小学副校长詹雯来到纳雍,开始了支教之旅。

“先去学校蹲点,当一名普通老师,了解一下。”她找领导说,于是,她到了纳雍一小,挂任副校长。

中午刚到纳雍,随即就去一小“探班”。

常规逻辑是:在以序数命名的县城小学中,“一小”肯定是资源最好的。然而,眼前景象却打破了逻辑里的惯性认知——课桌挤挤挨挨,孩子密密麻麻。在纳雍还算入流的这所小学,已超出想象的现实让詹雯的预判出现了落差。

但她的初心并未动摇——每天清晨7点半,她准时到校门口迎接学生入校,不停地和学生击掌、拥抱,嘴里不断说着“早上好”。

学生不认得她,好奇。有些学生甚至在上下学的公交车上议论说“学校来了一位女保安,特热情。”

“面对击掌、拥抱,不少孩子不习惯,躲避,感觉太肉麻。”詹雯在日记中写道:“时间长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主动向我问好,敢于大声表达。这几天,虽然手掌让孩子给击得通红,但看到她们一天天改变,觉得值。”

没多久,孩子们接纳了詹雯,每天有序排成长队,依次跟她击掌,才进教室。

有一次,詹雯身体不适,没按时到校门口迎接学生。有学生知道原委后,写了一封信,遇到詹雯时,直接塞给她。信上写:“我有一个好老师,时光你别伤害她!”

孩子们用这种特别的方式表达对她的喜爱。詹雯读着这纯净而富有诗意的文字,眼角不禁湿润起来。

在纳雍一小, 詹雯每天两节课。每次上课,她都制作教具,还教孩子画思维导图、办数学手抄报,让抽象的东西变得更加具体,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信心。

“候鸟”变“留鸟”

詹雯支教的时间计划,原本只是3个月,到2018年8月底结束。

儿子即将高考,丈夫工作繁忙,80多岁的父母也需要照顾。只要支教结束,詹雯就可以回广州,照顾儿子和父母。但她并没有立即南归,而是决定把停留的时间再延长1年,“候鸟”变成了“留鸟”。

促使她“延时”的,是孩子们恳求她留下来的一封封信。就这样,她留下了,不过,她换了岗位,挂任纳雍县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在教育局,詹雯请求对接帮扶9个边远乡镇和全县高中教育工作。“请”到任务,詹雯立说立行,频繁调研,五进新房,四进姑开维新,三进张家湾,二进昆寨,一进董地化作……

“乡镇教学条件不乐观,教学观念还需改进。”几个星期的调研,让詹雯感慨:“这样的状况,应该尽快改变。”

这时的詹雯,拥抱的不仅是纳雍一小的学生,还有山村的一所所学校。

调研回来后,詹雯迅速反馈给广州“娘家”。

“娘家”给力——两家慈善机构掏钱,400多套课桌椅、438册图书送到姑开乡发都寨小学和张家湾镇群联小学;一家企业解囊,10台电脑送到10个边远学校;两个单位合力,1万元体育设施送到姑开乡和文昌街道;天河猎德街道资助26万元,新建了董地乡青山小学围墙;天河区工商联捐助12万元,“梦想教室”在维新二小落地。

“做不了大事,只能做好每一件小事,一点一点去做。每次看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觉得值了。”詹雯说。

詹雯还捐出第一份钱,发起“用爱撑起一片天空”爱心活动,在天河珠村小学师生中募捐到1万多元,资助姑开、新房、维新的贫困生。同时,争取30万元实施公益培训项目,培训两个乡镇和三所中小学的180名班主任……

一家人住三地

詹雯的父母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第一代建设者,赋闲后移居广州,与詹雯住一块。为免去詹雯的后顾之忧,父母不拖后腿,主动返疆。

詹雯在纳雍,丈夫和孩子在广州,父母在新疆,珠江边上的这一家子,被时代的需要分在了三地,而三地之间的互相牵挂,则成了鲜为人知的秘密。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有一次去阳长,天不亮就出发,一路晕车,到点都差点把肠胃吐出来了。”詹雯常常就是以这样的付出来回报父母、丈夫、孩子的支持——支教一年多,跑遍26个乡镇(街道),习惯了纳雍山区阴冷寒凉的气候,习惯了高原坡陡弯急的山路,习惯了西部迟亮早黑的时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