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中国稳健前行】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之路

2019-08-29 15:20栏目:新闻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不平凡的伟大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稳健前行。为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带来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巨大优势,中央网信办与求是杂志社联合组织策划“中国稳健前行”系列理论文章,邀请思想理论界专家学者进行深入阐述,今日在求是网推出第八篇,敬请关注。

  内容摘要:新中国7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就不是简单地依靠资源禀赋,照搬国外发展经济学理论和经验取得的,而是从中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在不断探索中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发展战略、经济政策和制度形式,走出了一条有着鲜明特色的自主发展道路。重视内部积累,坚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采取有利于长期发展的工业化战略,注重因应发展需求变化推动产业协调发展;重视企业能力建设,依靠政策支持和体制改革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重视自主科技能力的发展,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经济条件不断调整科技战略和发展路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从一个极端贫困的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上中等收入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奇迹……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不是简单地依靠资源禀赋、照搬国外发展经济学理论和经验取得的,而是从中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在不断探索有效的发展战略、经济政策和制度形式,克服了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一系列挑战,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不是照抄照搬的产物而是探索前行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取得发展新成就,也引领全球发展进程。 

  发展资金的缺乏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根据联合国国际比较计划提供的数据计算,2010年最不发达的10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平均相当于美国的1.7%,资本、劳动和生产率这三项因素中全要素生产率平均达到美国的40.1%,而人均物质资本存量平均仅相当于美国的1.5%。可见,我们说落后国家“一穷二白”,根本上还是指物质资本存量的极度贫乏。因此,加快物质资本积累,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追赶的核心任务,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却面临很大的制约和挑战。

  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从极为薄弱的经济基础上起步的。根据联合国国际比较计划提供的数据计算,1952年建国初期,我国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约为美国的5.7%;三项要素当中,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人力资本指数分别相当于美国的46.8%和42.6%,但人均物质资本存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4%。与多数低收入国家一样,当时我国面临着生产剩余不足的严重制约;但与多数低收入国家不同的是,通过一系列战略实施和制度安排,我国在极低的收入水平下突破了资本积累制约,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

  重视内部积累,坚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1960-1978年,我国平均储蓄率达到31.5%,比同期低收入经济体10.7%的平均储蓄率高出20.8个百分点。这一时期,为了避免抑制消费对人口素质发展的不利影响,我国在控制私人消费的同时,十分注重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供给保障。根据联合国国际比较计划数据,1956-1978年我国劳均人力资本年均增长1.5%,增速在同时期有统计的全球71个经济体中排在第2位。到1978年,以人均收入衡量我国还排在低收入国家的末尾,但在人均预期寿命、平均受教育年限、学龄儿童入学率、成人识字率等发展指标方面,我国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中游水平。

  改革开放后,我国引进外资的力度不断加大,但从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看,外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是补充资本的不足,我国仍然主要是依靠内部储蓄来实现物质资本积累的。1979-1993年,我国净出口率仅在三年中出现了-1%以上的逆差,其余时间均处于平衡状态或有微小顺差。1979-2012年,我国平均储蓄率达到40.6%,比同期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平均储蓄率高出10.7个百分点。储蓄率提高,支撑我国的物质资本积累速度加快,1979-2012年,我国物质资本年均增速达到9.6%,在联合国国际比较计划统计的83个经济体中排在第1位。实践证明,坚持走依靠内部储蓄实现物质资本积累的独立自主发展道路,有力维护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主权,使我国避免沦为依附型、高债务型经济。得益于此,我国在应对外部危机冲击时具有充分的政策自主性和较大的政策空间,总是能够率先走出危机、恢复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稳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