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人民网:舆论热议网约车监管量身定制模式与地(2)

2019-08-19 14:05栏目:新闻

   关于网约车的监管,网民舆论场的声音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支持政府严管、要求平台加强安全管理和责任落实;第二种是表达担忧,质疑严管会给出行带来不便;第三种是中立态度,整体较为宽容:既支持约束和规范网约车,也能容忍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完善。

  第一种观点主要出现在近期网约车的负面事件发生之时。 今年6月,上海发生多起网约车司机拒不配合执法、闯关逃逸甚至暴力抗法的现象,引起舆论关注,这类事件也导致了交通执法部门对网约车开展的严管。在“网约车司机抗法逃逸频发”的讨论中,第一种支持政府严管的观点占据主导地位。热门观点表示,“人命比打车方便重要”、“出现问题就要管”、“非法网约车为何如此大胆?”,舆论的愤怒情绪被快速点燃。

   @一只面朝大海的猫110:有的地方默认滴滴合法,有的地方又属于黑车性质,希望哪天能达成统一。

   @分类助手:规定也是可笑,要让跑就完全放开,不让跑就切了。

   @poppy铭:这严查资质对用户来说是好事啊,评论里都在讨伐什么?

  第二种观点主要出现在网约车平台被严查的时间段。 8月,滴滴、美团再次收到上海交通委罚单,被指拒不整改将被下架APP。这一消息迅速引发舆论热议,网民对网约车平台的依赖、对出行不便的忧虑集中体现在相关话题的评论区:@正能量爆棚ye:求求你们管管出租车吧,不打表、边开车边玩手、抽烟。

人民网:舆论热议网约车监管量身定制模式与地

   @兰梦婷Ting:我天天打滴滴,说实话有了滴滴很方便,在这个出租车不好打的情况下有这个平台方便了很多,可能还不太完善,但是不能否认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柳丁oom:我知道 往后打车要更难了

   从网民对该事件的反馈来看,对网约车的依赖主要来自对现有出行市场的运力和服务有更高的需求,网约车平台的去留成为牵动民生民意的重要公共话题。应该注意到,受“碎片化”信息传达和观点表达的影响,公众在认知和讨论网约车平台的问题上,难免陷入“安全”和“效率”的选择题之中。当“安全”需求被放大时,第一种支持政府严管的观点占据上风;当“方便”需求强烈时,第二种支持平台发展的声音加大音量。而持第三种看似“宽容”态度的人,实则是对两种需求没有明显偏倚的群体。一旦某个事件的发生触及了这些特定需求,网络舆论的风向又将迅速转舵。因此,在网约车的问题上,既要关注事件的本身属性,也需深究其中多元化的诉求表达。

  舆情观察

  网约车市场仍有诸多痛点亟待破解。 对于非法网约车闯关逃逸、抗拒执法等严重威胁公共安全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依法从严打击是毋庸置疑的。监管部门秉持包容审慎原则,将网约车安全、合法、合规作为其发展的前提和核心,有助于网约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如今上海表示将对不清退非法网约车的平台采取下架APP的措施,其政策落实和治理效果将持续受到舆论关注。

  舆论倾向受舆情事件影响较大,热点事件影响舆论风向。 此次“滴滴、美团拒不整改APP将被下架”事件出现后,引发舆论对个别地区合规准入门槛高、新业态弹性监管的讨论。与之前网约车发生严重侵害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不同,舆论中支持网约车发展的声量明显增加,反映出公众在不同热点事件中心态与诉求的变化,进而使舆论风向转变。

  网约车合规、安全、运力之间的平衡问题始终是舆论焦点,其中平台责任不容忽视。 近日,《意见》提出要科学合理界定平台责任,明确平台相应责任,强化政府部门监督执法职责,不得将本该由政府承担的监管责任转嫁给平台。随着《意见》的推进与落实,网约车平台法律责任进一步细化,平台应当承担其责任,加强平台治理。

  为网约车等新业态分类量身定制适当的监管模式备受期待。 在网约车监管模式的探索上,全国各地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治理:有整个城市没有一台网约车的“锦州模式”,也有通过平衡出租车与网约车关系实现新旧业态融合的“大庆模式”。需要承认的是,以平台经济为重要代表的新经济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既关系着地方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也关系到民众在出行、住宿、健康等多方面的消费权益和就业机会的保障。目前,国家对平台经济要求采取包容审慎的监管,一个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值得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