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

2019-06-20 18:31栏目:新闻

  今日之中国是历史之中国的延续和发展。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只有搞清楚我们文化的根与脉、源与流,才能真正明白当代中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问题,真正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由来和客观必然性的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给了中国人无穷无尽的滋养,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升华,是中国人民伟大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时代前进的方向,是当代中国人鲜明的精神标识,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生生不息,贯通中华民族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共同垒铸了中国人民精神上的万里长城,支撑起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雄伟大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0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这就是要鲜明地告诉全党全国人民,今天的中国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合乎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晶,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脱离了中国历史和文化这个前提,脱离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个灵魂,就很难说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必然,很难说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贡献,很难说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质就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在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的今天,缺乏文化自信,没有了精神独立性,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会被釜底抽薪、失去精神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立不住了。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的,“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

  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文艺工作座谈会等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都讲过他小时候读岳飞的小人书而记住“精忠报国”这四个字,并将之作为一生追求的故事。文艺作品塑造灵魂、影响人生志向的巨大力量,在习近平总书记身上就是鲜明的例证。

  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艺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位置,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出席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等重要会议,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悉心指导下,我国文艺工作不断繁荣发展,为党和人民胜利前进提供了强大精神激励。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关键是要靠好作品。什么是好作品?坚定的文化自信、浓厚的家国情怀、高扬的民族大义、强烈的社会责任等一定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后人赞叹鲁迅先生“笔墨所至,精神顿出”,为什么?就是因为他胸中有大义,笔下有乾坤。大义、乾坤不会凭空产生,必定来自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理想,来自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正确认识和运用,来自对民族英雄的由衷崇敬与礼赞,来自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的浓厚情感。有这样的自信屹立胸中,文艺工作者才能创作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才不会误入“以洋为尊”、“唯洋是从”的歧途,才不会搞“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更不会做亵渎祖宗、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