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李保国》获文华大奖:讴歌时代精神 锻造文艺精品(2)

2019-06-10 11:55栏目:新闻

“平凡中透着伟大,细节中蕴藏大爱,从小处着手,从普通人的情感入手,通过细节展现人格魅力。”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薛若琳认为,“着眼点的小、巧、真是这部戏受欢迎的关键所在。”

制作精良,用心打磨讲好“河北故事”

自2017年首演,经历了上百场的演出磨练,主创团队前后进行9次大改动,20多次小细修,在不断打磨和演出过程中提升剧作品质。此外,还在舞台表现、灯光、服装等方面不断调整提升,为观众奉上更加制作精良的时代大戏。

“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寻找到一个人的精神高地和价值坐标,才能走进他的情感和性格,甚至走进他的痛苦和疾病。”从2016年5月准备开始创作,孙德民就一头扎到李保国生活工作过的老百姓中间。

创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我是入党50年的老党员,写李保国的时候,我会情不自禁地对照我自己,也会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创作时,孙德民经常为琢磨某个细节整夜失眠。

“我最担心的是,故事有了,但放到台上不真实、不好看。”为了“好看”,孙德民甚至对台词里的每个字都要反复斟酌。

演员的全情投入,也是成就一部精品剧目的基础。《李保国》演员阵容可以说非常“豪华”,由著名河北梆子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邱瑞德担纲主演。在接到饰演李保国的任务后,邱瑞德潜心阅读了大量有关李保国的文章,被这位时代楷模的事迹深深感动的同时,也把准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人物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揣摩,最终在舞台上再现了“大山教授”形象。

“要演李保国,得先把自己变成李保国。”虽然已经演出多场,但每次排练和演出时一到情绪高潮,他的眼泪还是止不住地往下掉。

以河北乡音讲述“河北故事”,是传统艺术创新发展的有益探索。河北梆子《李保国》用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传统艺术形式演绎现代英模人物,在表现方式上,既坚持了传统戏曲的程式,又充分运用了话剧等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法;音乐唱腔方面,既把河北梆子善于表达高亢激昂之情的艺术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又融入了多种民间音乐的元素,增强了音乐烘托氛围、表达情感的效果。

“该剧以河北地方戏曲形式生动形象讲述了时代楷模、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的感人事迹,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统一,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四个坚持’的重要论断,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的艺术呈现。”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那书晨表示,此次河北梆子《李保国》斩获文华大奖,是对我省文艺精品创作的肯定。

惟精品方能传世。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我省高度重视艺术创作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平台和机遇,立足河北地域文化特色,不断推出优秀作品,服务基层人民群众。围绕“中国梦”主题,我省加大文化艺术创作规划力度,实施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投入5000多万元打造精品剧目。各级文艺院团积极聚焦现实题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了一大批彰显时代精神、突出河北特色的佳作。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共创作各类舞台艺术作品187部,多次获得全国各项大奖。(记者曹铮)